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8篇 |
内科学 | 40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227篇 |
综合类 | 145篇 |
预防医学 | 40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17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22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经内镜胆管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精准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2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影像学评估高度怀疑为肝门部胆管癌而行ERBD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术前行三维胆道重建(重建组),22例患者术前未行三维胆道重建(非重建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透视时长、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和短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再干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RBD。重建组手术时长[35.00(25.00,57.50)min]明显低于非重建组[60.00(33.75,60.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1,P=0.024)。两组透视时长[10.00(5.00,12.00)min比10.55(9.50,17.5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2,P=0.121)。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重建组临床成功率高于非重建组[70.0%(14/20)比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9,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4/20)比22.7%(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P=0.708)。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重建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1个月,非重建组为2.78个月。术后2周内重建组无ERCP再干预,而非重建组4例(18.2%)因胆管炎及术后胰腺炎进行了6次ERCP干预。2周至3个月内重建组2例(10.0%)因胆管炎进行了4次ERCP干预,非重建组2例(9.1%)因胆管炎进行了3次ERCP干预。重建组与非重建组在近期(χ2=2.183,P=0.140)及短期ERCP再干预率(χ2=0.000,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可视化胆道重建技术通过术前精准规划,可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预引流肝体积的测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2.
消化道肿瘤细胞Gastrin/CCK自分泌调节环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泌素 (Gastrin)和胆囊收缩素 (Cholecystokinin ,CCK)是古老而具代表性的同族消化道激素 ,近 2 0年来 ,它们作为单纯消化道激素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Gastrin/CCK对消化道肿瘤的调控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2 ] 。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细胞能合成和分泌Gastrin/CCK、并表达相应受体 ,其分泌的Gastrin/CCK通过自身的受体后途径发挥对肿瘤的调节作用 ,此即消化道肿瘤细胞的Gastrin/CCK自分泌调节环路 (au tocrineloop) ,这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细胞最重要的生… 相似文献
73.
74.
75.
76.
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安全性、有效陛.方法 对30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直径5.0~ 12.8 (7.7±1.9) cm]进行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术中对血管瘤直径进行测定,并记录射频消融时间及烧灼次数;术后对血管瘤毁损情况进行监测,从而判断是否给予第二次射频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肿瘤直径变化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测定的肿瘤直径大小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单个巨大血管瘤病灶的直径与其RFA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巨大血管瘤一次新疗法完全毁损率达70.96%,血管瘤病灶缩小率为87.1%.血管瘤病灶的射频消融时间与巨大血管瘤直径呈正相关(r=0.687,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时血管瘤直径缩小为(6.2±1.8) cm,与术前[(7.7±1.9)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7,P<0.01). 结论 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安全,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7.
近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以其微创、安全、疗效可靠而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并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1].但随着病例数的增多和技术的拓展,其并发症防治问题渐引起重视[2].因此,我们对肝癌行RFA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本文根据我们在治疗中所遇到的并发症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肝癌RFA治疗中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