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压强持续性CO2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体内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将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为5组,分别在不同压强CO2气体[6、9、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 h后,各自注入每组16只裸鼠腹腔(1×106个细胞/裸鼠).2周后,各组裸鼠取10只处死,观察腹腔内肿瘤结节数及各脏器转移情况.各组剩余6只裸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各组裸鼠致瘤率对照组10/10例,6 mm Hg组9/10例,9 mm Hg组9/10例,12 mm Hg组9/10例和15 mm Hg组10/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鼠腹腔内瘤结节数6 mm Hg组(41.70±14.90)与15 mm Hg组(29.70±9.9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转移情况在各压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裸鼠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气腹并不增加肿瘤细胞在腹腔内以及对各脏器的侵袭转移能力,对致瘤裸鼠的生存时间无影响.高压强CO2气腹对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钙黏蛋白12(cadherin-12,CDH-12)在结肠癌细胞株与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癌细胞株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法在7株结肠癌细胞株中筛选CDH-12高表达细胞株;shRNA瞬转干扰高表达细胞株SW1116,Western印迹法验证干扰效果;CCK-8检测癌细胞增殖活性变化;transwell实验验证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H-12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CDH-12在细胞株中表达,SW1116和LoVo两个细胞株高表达CDH-12,在成功下调SW1116细胞中CDH-12表达之后,SW1116结肠癌细胞株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H-12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论:CDH-12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证实了CDH-12为癌基因的可能性;下调CDH-12在结肠癌细胞株SW1116的表达可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示其在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于我院行大肠癌根治术且接受正规随访的大肠癌病例69例;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C和VEGF-D在69例大肠癌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采用抗CD3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大肠癌微血管密度(MVD);采用Axioplan 2 imaging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9例患者平均随访(68.96±32.79)个月,中位随访87个月,108个月无病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51.44%和60.07%。大肠癌VEGF-C和VEGF-D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大肠组织(P<0.01);VEGF-C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VEGF-D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68;>68岁)、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VEGF-C和VEGF-D表达与大肠癌MVD显著相关(P<0.05);VEGF-C和/或VEGF-D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显著低于VEGF-C和/或VEGF-D低表达患者组(P<0.05)。结论VEGF-C和VEGF-D在大肠癌中异常高表达,且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病生存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大肠癌预后判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及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全结肠镜愉奄发现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共378例。结肠镜圈套器摘除319例,结肠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1例,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治疗7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6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肠段切除术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32例。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组与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组均未出现一例并发症,结肠镜圈套器摘除组中1.6%(5/319)出现并发症。结肠镜组肿瘤残留11例,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随访中,EMR术1例肿瘤残留,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中2例为浸润性结直肠癌,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论大部分结直肠良性息肉可以通过单纯结肠镜的方法得到治疗;双镜联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结肠镜治疗困难的结直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1996年1月至1998年1月于瑞金医院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且接受正规随访的大肠癌病例69例;所有病例术后第1、2年每3个月、第3年每6个月、第4年后每年1次接受门诊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胸片、肝脏B超、腹部CT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D在69例大肠癌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的表达;采用抗CD3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评价大肠癌MVD;采用Axioplan 2 imaging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定量.结果所有(69/69)大肠癌组织和25%(5/20)正常大肠组织检测到VEGF-D表达,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浆.VEGF-D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大肠组织(P<0.01);VEGF-D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68岁;>68岁)、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VEGF-D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部位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VEGF-D表达与大肠癌MVD显著相关(P<0.05);VEGF-D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显著低于VEGF-D低表达患者组(P<0.05).结论VEGF-D在大肠癌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无瘤生存与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可用于判断大肠癌预后.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分别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组)及开腹胃癌根治术(OPEN组)的20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LAP组78例,OPEN组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时间LAP组为(202.9±45.6)min,显著低于OPEN组的(219.8±45.2)min(P<0.05);术中失血量LAP组为(144.5±146.5)ml,显著低于OPEN组的(245.0±146.4)ml(P<0.05).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LAP组为(3.1±1.1)d,OPEN组为(4.5±1.6)d(P<0.05);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LAP组为(5.2±1.9)d,OPEN组为(7.0±3.6)d(P<0.05);术后住院天数LAP组为(10.8±1.2)d,OPEN组为(12.4±3.8)d(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LAP组10.3%,OPEN组12.7%(P>0.05).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LAP组为(4.0±1.9)cm和(3.6±1.7)cm,OPEN组则为(4.2±1.7)cm和(3.5±1.8)c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数LAP组为(13.1±6.5)枚,OPEN组则为(14.5±8.2)枚(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P组中位随访22(2~6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OPEN组中位随访24(3~65)个月,1例死于肿瘤腹膜转移.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疔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7.
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已在中国开展30余年,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微创手术已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普及。在微创技术的发展已经触碰到"天花板"的今天, 笔者站在亲历30多年微创胃肠外科创新之路"过来人"的角度, 回顾了微创外科创新发展过程中渐进、难测却又是必然的特点;剖析了规范化推广和系统化培训是微创手术在胃肠外科中成功的主要原因;体会到医学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离不开真实可靠的临床与基础证据的支撑;认识到胃肠微创手术普及与规范后的再次创新以及如何避免内卷化, 是抓住微创技术发展势头的原动力。本文对胃肠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 对胃肠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客观的解析, 以期不忘初心, 从容迎接未来技术发展的挑战。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法语班外科教学中的可行性,为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法语班四年级学生29人,随机分为A组(n=15)和B组(n=14),分别采用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与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总课时一半时换组教学,通过随堂测试的方法对照研究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 四次随堂测试法文题成绩和总成绩结果显示前两次测试成绩,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组高于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次测试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次随堂测试中文题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对于法语班医学生而言,在同样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其法语表达、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如能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入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其整体教学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腹腔镜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7例小肠间质肿瘤均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并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切除肿瘤直径(3.6±1.3)cm,手术时间(62.1±25.7)min,术中失血量(17.1±15.2)mL,切口长度(3.4±1.1)cm,术后排气时间(2.2±1.2)d,术后住院天数(7.8±2.0)d.1例(5.9%)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2~3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手术不仅能够明确小肠间质肿瘤的诊断,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是诊治小肠间质肿瘤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90.
腹腔镜视觉平台的发展与革新,推动了整个外科从开腹手术到微创手术的理念革新与技术变革。从最初利用烛光反射镜装置窥视人体内部的内镜雏形,到高清、超高清腹腔镜视觉系统,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到腹腔镜下包括肿瘤根治手术在内的各类普通外科手术的普及与推广,外科手术因微创技术而发生巨大变革。进入新时代,3D、4K腹腔镜的应用,再次给微创外科带来新视角,从而推动手术朝着精准解剖和功能保护方向发展。未来,新型冠状病毒后疫情时代带来的理念革新,有可能使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加持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手术,及在此基础上的远程医疗与远程教学成为微创外科发展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