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
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0例聚集性肺炎衣原体肺炎的诊断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10日-2021年3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诊治的某学院10例聚集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快速精准选择诊治方案。结果 10例肺炎衣原体肺炎患者均无活禽及死亡鸟类接触史;80%有咳嗽症状,50%有发热症状;实验室检查:80%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60%C-反应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70%的患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肌酐和降钙素原均正常、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肺部CT表现为单侧肺部絮状、结节状或点团状密度增高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甚至实变。呼吸道五联,10例患者肺炎衣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均为阳性。其中2例行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检测出肺炎衣原体的核酸序列。10例患者序贯应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莫西沙星片,均治愈,1个月后门诊复查肺部CT,炎症基本吸收。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暴发,易发生在春季。利用呼吸道病原抗体检测与mNGS技术相结合,可提高临床诊治效率。 相似文献
94.
〔摘 要〕 目的:探讨对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采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 70 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激素冲击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观察组采取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即在对照组基
础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比较两组患儿血小板水平、临床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
及血小板达到峰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可以改善患儿的血小板指标,又可以增强患儿的
免疫力,且治疗效果较好,不易引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从45%和75%期相中选择最佳期相的图像分别重建为标准方法组和SSF方法组;采取双盲法由两位高年资医师按照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使用5分制评分法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出两组图像中右冠状动脉中段血管横断面移动伪影区域以及邻近脂肪组织的标准偏差(SD)值,计算移动伪影指数(moving artifact index,MAI)值。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和MAI值进行比较,应用2检验比较两组图像冠状动脉分级显示段数。结果69例患者875段冠状动脉节段被评价,在使用SSF方法重建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标准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左主干两组图像质量比较,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伪影指数(MAI)标准方法组高于SSF方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冠状动脉成像中,SSF技术可减轻移动伪影,改善图像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提高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重科技、轻人文,科技与人文的严重分离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缺乏,不适应新世纪以人为本的医疗实践的需要。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原因是:指导思想上突出政治信念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耳濡目染而冲淡了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是: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7.
目的:检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EMS患者子宫内膜病灶37(卵巢巧克力囊肿20,子宫肌腺症17)例和正常子宫内膜33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TEN mRNA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强度,并比较PTEN基因表达与EMS临床分型的关系. 结果: PTEN mRNA主要表达于腺体细胞的胞质中;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PTEN基因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48.6% vs 93.9%, P=0.0002);PTEN mRNA的表达呈明显的周期性改变,在增殖期内膜呈低水平表达,分泌期表达增加,但这一差异仅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有意义(P=0.0102);PTEN mRNA的表达水平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026);但在子宫肌腺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肿组织中,PTEN基因表达水平无差异(55.0% vs 52.9%, P=0.4018). 结论: PTEN 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EM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近10年关于拔罐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的相关文献及报道,为进一步研究拔罐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作铺垫。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SD)、维普网(VIP)、Pu Bmed等数据库检索现代文献,总结归纳拔罐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拔罐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应用相对较少,推广还不足,拔罐疗法的机理研究较少。结论:拔罐疗法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机理研究较少。因此未来拔罐疗法在治未病方面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推广,机理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
PTEN基因是新近发现的具有双特异怀磷酸活性的抑癌基因,能够去除酪氨酸及丝/苏氨酸磷酸基因,并通过抑制PI3K信号系统和影响MAPK信号级联调节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等多种效应,多种肿瘤的发生与PTEN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有关。对关于PTEN基因抑癌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为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EMbase、MedLine、EBSCO、Scopus、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循证评价,提取文献中相关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或计算公式,并对提取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9篇,文献发表于2002—2021年,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41篇。提取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病人疾病应对水平、社会支持水平、医疗资源利用情况6个类别,共78项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指标。其中有49项指标引用频次≥3次,有2种及以上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或计算公式的评价指标占比接近20%。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拓展、规范和完善,关注病人除生理功能外如社会支持情况、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指标,借鉴循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