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目的探讨通过全身灌注伊凡斯蓝(Evan’s blue,EB)或氧化铅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可视化模型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优劣。方法取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200~250 g,随机分为传统显影组(A组)、荧光显影组(B组)和放射显影组(C组),每组5只,分别灌注明胶墨汁灌注剂、明胶EB灌注剂和明胶氧化铅灌注剂。灌注后4℃低温保存2 h取材,体视显微镜对各组进行观察后,反射荧光显微镜采集B组、micro-CT采集C组神经内微血管二维图像,导入计算机用Mimics 1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3组均可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形态。反射荧光显微镜观察示,微血管管径为10~30μm。B、C组均可通过将获取的二维图像导入计算机清晰重现微血管三维结构。结论 EB、氧化铅灌注法均可对神经内微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可视化观察,但EB存在易渗漏、图像噪点多、工作量大的缺点,不利于大样本研究;氧化铅虽分辨率较EB显影低,但易于操作,可用于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82.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五年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前身为《中国创伤骨科杂志》,创刊于1999年9月。2002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2003年4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五年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已编辑出版5卷17期,刊登稿件568篇,及时报道了我国创伤骨科领域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国际最新动态;与18种国际骨科杂志确立了互换杂志关系;主办或联合主办了6次创伤骨科新技术研讨会或学习班。《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总部设立于广州南方医院,2003年分别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设立了编辑部北京分部、编辑部上海分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与AO及AO中国校友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4年始,《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将改为月刊,每期120页,以更好促进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真正做到“《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创伤骨科医生自己的杂志”。  相似文献   
83.
第5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第5届亚太地区手外科学术大会(The 5th Congress of the Asian Pacific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the Hand)于2004年11月12~15日在日本大阪市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学术大会由亚太地区手外科联合会(The Asian Pacific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Surgery of the Hand)主办,现任主席为澳大利亚Michael A.Tonkin教授,  相似文献   
84.
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些研究没有证明何种方法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最佳手术方法。应该对比较性临床研究进行探讨,尤其是不同治疗方法与潜在的风险因素如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Pilon骨折的概念由Destot于1911年提出,其特征是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上干骺端骨折,呈现不同程度的嵌插与粉碎,伴有关节软骨损伤和关节面分离,可涉及内踝、外踝、后踝的骨折。Pilon骨折的分类,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Rtiedi-Allgoewer分类(1969)与AO/OTA分类方法(1996)。Rueedi-Allgoewer分类依据关节面的粉碎程度和移位程度,将Pilon骨折分为三型。AO/OTA分类中,Pilon骨折主要涉及43-B3、43-C1、43-C2、43-C3,共分为两型4组12个亚组。Pilon骨折治疗结局评价主要用Burwell-Charnley(1965)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和Tornetta(1993)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也可用Mazur(1979)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Baird-Jackson(1987)踝关节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至脊髓后 ,神经纤维能否再生并有效恢复对靶器官的支配。 方法 健康SD大鼠 2 4只 ,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动物模型 ,分别于术后 3,6个月行神经元的逆行标记、神经电生理学、功能学测定、肌肉称重和神经肌肉HE染色等检测 ,评价回植术后肌皮神经再生和肱二头肌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 3,6个月 ,在相应的C6 脊髓前角均出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 ,肱二头肌的肌肉动作电位恢复率 3个月时为 (30 .15±7.5 2 )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5 6 .0 1± 11.6 2 ) % (P <0 .0 1) ;肌肉收缩力恢复率 3个月时为 (2 3.14±5 .72 )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46 .91± 8.35 ) % (P <0 .0 1) ;肌肉湿重恢复率 3个月时为 (5 9.31±3.4 3) % ,明显低于 6个月的 (77.5 9± 5 .79) % (P <0 .0 1)。但将术后 3和 6个月时的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进行比较时发现 ,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 ,神经纤维可以再生 ,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靶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
肱骨远端骨折并发症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肱骨远端骨折治疗难度大,虽然治疗方法很多,其随访效果仍不甚满意,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术后优良率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回顾文献,综述肱骨远端骨折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旨在提高对肱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8.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骨折的技术及初步报告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目的报告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与胫骨近侧骨折的短期疗效,结合文献综述,介绍LISS的相关技术。方法5例男性,29~78岁,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股骨干远段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胫骨平台及上段骨折2例,胫骨近侧干骺端骨折1例,分别应用股骨远侧LISS或胫骨近侧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观察1~3月,4例膝关节屈伸范围达120°;1例为60°,术后2个月膝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结论LISS对单处股骨远侧或胫骨近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也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股骨干远段骨折的治疗,但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或必须植骨者则需扩大切口,仍有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 1) 对神经元 p75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 IGF 1在神经特异性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神经元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 IGF 1, 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表面神经生长因子 p75受体的表达.结果 IGF 1作用后神经元 p75受体的表达增加,细胞表面 p75受体的增加与 IGF 1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结论 IGF 1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加神经细胞表面 p75受体的表达,IGF 1的神经营养作用机制可能与 p75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1999—09—2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2例男性患者同时进行了右手异体移植,其一患者2年前炸鱼时将右手炸毁,初期手术作残端修整;其二患者2年前右腕部被钢丝勒断,在当地医院行再植术失败后作残端修整。2000—09—26又为一双前臂缺失患者进行了异体手移植。患者的双前臂炸伤缺失1年,缺失平面为右前臂中下1/3。左前臂中上1/3。3例患者心理及免疫状态均正常,无全身性疾病,残肢局部情况好,强烈要求手移植。以与受者ABO、Rh血型相同,HLA配型良好的脑死亡患者为供体;所有供肢尺桡骨骨髓刮除,其中2例供肢于移植前行8Gy的X射线照射;全部患者显微镜下吻合动脉、静脉及神经,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动态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结果:①患者手移植一般情况及移植手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手移植后,生命体征平稳,移植术后手血运均良好,无合并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皮肤愈合同断肢再植,移植手全部成活,临床症状、体征及皮肤病理检查均提示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②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检测提示:移植术后诱导期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迅速下降,1周后恢复至手术前水平,随后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异体手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与供受者间的组织配型、供肢的适当处理、免疫抑制剂应用的个体化、微创外科技术、周密的预防感染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后监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水平可以早期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