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籽骨系统在?外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45足正常足和141足?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以胫侧籽骨位置(tibialsesamoidposition,TSP)来表示进行测量,并与?外翻角(halluxvalgusangle,HVA)、跖间角(intermetatarsalangle,IMA)、跖趾关节半脱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足与?外翻足籽骨的绝对位置无差异,TSP与HVA、IMA呈明显的相关关系。245足正常足TSP的正常值范围为TSP≤3。92足?外翻足行手术治疗,其中19足行改良McBride手术,24足行跖骨头颈部截骨术,29足行跖骨基底截骨术,20足行Keller手术。因为Keller手术并不能矫正TSP,故共随访72足?外翻足,随访时间1~6年,平均4年。术后HVA为5°~10°,平均7°;IMA为5°~9°,平均7°;TSP均为3或4。根据孙俊英等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优60足83%,良8足11%,差4足6%,优良率为94%。结论TSP应该作为常规术后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TSP位置异常者,应首选骨性手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籽骨系统。  相似文献   
142.
三维CT重建对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价跟骨CT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对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取10例患者的12只跟骨CT二维图像,包括20例跟骨骨折,2例正常跟骨。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跟骨进行独立三维图像重建。CT扫描设备采用Elscient 2400E。结果:可以直接显示单独的跟骨立体图像,骨折块相对位移的情况,,跟骨体变低、变宽的程度,尤为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显示跟距关节面补破坏的程度;还可以在屏幕上移动骨块对骨折进行模  相似文献   
143.
股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股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的影响以及皮质骨指数 (CI)对股骨质量的评价意义 ,以指导临床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方法  49名非骨水泥假体置换患者进行平均 3 5年的随访 ,42名患者有术前或术后当天X线片。结果 皮质骨指数低者 ,Harris评分及病人满意度较低 (P <0 0 5 ) ,大腿处疼痛率较高 (P <0 0 5 ) ,且疼痛持续时间长。结论 皮质骨指数是临床上评价股骨质量的可靠半定量指标。骨质疏松患者易于发生大腿处疼痛。CI≤ 2 2者 ,应延缓负重时间 ,减少产生扭力矩的动作 ,有助于减少疼痛  相似文献   
144.
跖趾关系与踇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翻的病因、发病机制,指导手术治疗。方法:选取63足前后位X线片,其中,正常人37足,外翻病人26足,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下参数:MPJC、MPAD、DASA、PASA、HAA、IMA。结果:外翻病人有明显的MPJC、MPAD、PASA增大。HAA、IMA、PASA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结论:外翻的病理可以分为3型:Ⅰ型,IMA增大为主型;Ⅱ型,PASA增大为主型;Ⅲ型,混合型。Ⅰ型宜采用矫正IMA的术式;Ⅱ型宜采用矫正PASA的术式,不宜采用矫正IMA的术式;Ⅲ型应联合应用以上2种术式。  相似文献   
145.
胫骨结节抬高术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客观评价胫骨结节抬高术的生物力学有效性。采用富士压敏片法和染色法测试8具新鲜离休膝关节在行胫骨结节抬高术前后的髌股关节接触部位、面积和应力分布。发现胫骨结节抬高术后,髌骨的习惯性接触区位置向近端移行,这种现象有助于避开对软骨病灶区的挤压和应力集中,对缓解和消除髌股疼痛症状可能有利。因此,提出了“应力集中软骨损伤区导致髌股疼痛”的设想。胫骨结节抬高术后,小屈膝角度(30°~60°)有一定的髌股减压作用;但随屈膝角度增加,髌股接触面积减小并出现压力分布不均或局部高压现象。胫骨结节抬高术后,“腱股接触”现象提早(60°)出现,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可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