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介绍了某三甲医院研发的麻醉术后访视系统,包括系统设置模块、术后访视模块、数据统计模块。该系统应用于麻醉术后患者访视后,护士访视前准备时间从(27.52±3.40) min缩短至0 min,患者访视完成率提高(P<0.05),患者访视项目完整率提高(P<0.05),书写问题发生率下降(P<0.05)。麻醉术后访视系统有效提高了护士访视工作效率,提升了访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剖宫产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时效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拟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健康临产妇480例,选择予0.5%重比重布比卡因2.5~3 mL蛛网膜下腔(L2-3)阻滞,记录产妇术后疼痛显著开始的时间(VAS评分>3分)以及24 h内自觉疼痛最为剧烈时刻的VAS评分,计算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有效镇痛时间(术后自觉疼痛显著开始的时间点-麻醉平面固定时间点)。分析患者自零点起24 h期间12个时段(时段/2 h)、6个时段(时段/4 h)和3个时段(时段/8 h)等划分条件下其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时效的变化特点。结果:2 h分段结果显示,22:00至24:00时辰内产妇自觉疼痛最为剧烈时刻VA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时段组,14:00至18:00时辰内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有效镇痛时间显著短于其他时辰组;4 h分段结果显示,20:00至24:00时辰内自觉疼痛最剧烈时刻VA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时段组;12:00至20:00时辰蛛网膜下腔阻滞有效镇痛时间显著低于其他时辰组;8 h分段结果显示疼痛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时段患者自觉疼痛与术后镇痛时效均呈现了显著的时辰变化特点,其中,晚间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术后24 h内自觉疼痛最为剧烈时刻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其它时段产妇;下午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其蛛网膜下腔阻滞有效镇痛时间(min)显著短于其他时段产妇。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影响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年 6 月1 日—2017 年10 月1 日拟行择期手术患者886 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并于术前一日对患者进行 问卷调查,包括医学结局研究睡眠量表(MOS-SS)、自拟睡眠影响因素调查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结果 术前1 个月睡眠障碍指数为35.8(28.3,45.3),睡眠不良发生率为 63.1%(559/886),术前1 周为37.7(30.2,47.2),67.7%(600/886),两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67, χ2=60.749;P< 0.01)。自拟睡眠影响因素调查表显示自诉噪音、睡眠环境改变、疾病带来的不适、邻床 患者中重度影响睡眠的患者分别占34.1%、25.4%、23.8%、14.7%。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 宗教、焦虑、抑郁影响患者术前1 个月的睡眠质量;性别、活动时疼痛水平、焦虑、抑郁、手术科室影响患 者术前1 周的睡眠质量。结论 手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发生率很高,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4.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手术麻醉后新发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目前关于POC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中枢炎症被认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对POCD与中枢炎症可能联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手术麻醉引起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以直接通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破坏BBB或激活多种信号通路等方式引发中枢系统炎症;中枢炎症进一步通过炎症消退迟缓、炎症因子直接作用或非炎性介质间接影响等方式作用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引发POCD;POCD的风险因素也与中枢炎症密切相关;基于POCD中枢炎症机制的干预措施对POCD预防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患者围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切皮前静脉滴注TXA 15 mg/kg ,术中10 mg?kg‐1?h‐1维持至术毕;B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围术期自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并观察术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h引流量均少于B组[(514±265) ml vs .(724±278) ml和(260±95) ml vs .(425±115) ml](P<0.05和P<0.01),围术期自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量也少于B组[(115±56) ml vs .(205±73) ml和(273±95) ml vs .(350±110) ml](P<0.05和P<0.01)。两组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应用TXA可减少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患者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6.
鞘内注射Roscovitine缓解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SD大鼠脊髓后根神经节慢性压迫(CCD)模型上观察鞘内注射Roscovitine的镇痛效果.方法 用不锈钢棒(长4 mm,直径0.7 mm)持续件压迫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建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第7天鞘内注射溶解于DMSO 10 μl中的Roscovitine 50 μg(R组);同时设CCD术后第7天只给予鞘内注射二甲基亚砜(DMS0)10 μl的CCD组(C组)和非CCD处理、并给予鞘内注射DMSO 10 μl的假手术组(S组).三组均于CCD术前、术后第7天(给药前)及给药后2、24、72 h榆测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WTL).CCD术前及给药后72 h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门氨酸(NMDA)受体2A亚基(NR2A)的表达水平.结果 R组和C组给药前PWM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3.64±0.40)g vs.(14.38±1.53)g,(3.50±0.77)g vs(13.25±2.21)g],也明显低于S组的(11.31±1.13)g(P<0.05).R组和C组给药前PWTL均较术前显著缩短[(9.28±1.18)s vs(18.34±1.23)s,(8.91±1.08)s vs.(18.59±1.92)s],也短于S组的(18.45±1.44)s(P<0.05).R组PWMT在给药后24 h较给药前和C组显著增加[(7.32±0.69)g vs.(3.64±0.40)g,(3.86±1.14)g](P<0.05),而给药后2 h PWTL,较给药前和C组显著延长[(15.464±1.51)s vs.(9.28±1.18)s,(9.91±1.07)s(P<0.05).给药后72 h,R组脊髓背角NR2A受体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组[(0.21±0.02)vs.(0.26±0.01)](P<0.05).结论 鞘内注射Roseovitine能有效改善CCD大鼠痛行为学反应;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NR2A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以及麻黄素的使用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行无痛肠镜检查老年患者,年龄65~8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Ⅱ组: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3组患者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Ⅲ组患者预先注入麻黄素2~3mg,Ⅰ组静脉注射1%丙泊酚,Ⅱ、Ⅲ组静脉注射0.5%丙泊酚直到病人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行肠镜检查,术中追加剂量为每次丙泊酚2~3ml。观察病人麻醉前、麻醉后3min,术毕MAP、HR和SpO2;异丙酚的总用量;呼吸暂停、面罩加氧、体动次数和苏醒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结果麻醉后3minⅠ、Ⅱ组患者MAP和HR明显下降(P<0.05),Ⅲ组患者无明显下降。Ⅰ组患者呼吸暂停、面罩加氧次数超过Ⅱ、Ⅲ组(P<0.05)。3组患者SPO2无明显变化。Ⅱ、Ⅲ组患者苏醒时间快(P<0.01);异丙酚总用量少(P<0.01)。Ⅲ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低(P<0.05或P<0.01)。3组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及注射痛、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可控性好,术中不良反应少,可以较好地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脊髓TNF-α在小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C3H/He小鼠72只,体重18~25 g,周龄4~6周,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和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组(E组).采用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S组注射等量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E组于注射肿瘤细胞前3 d、注射前即刻、注射后3、6 d时分别腹腔注射依那西普100μg(溶于0.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肿瘤细胞前、注射后3、5、7、10、14 d(T1~6)时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分别于T4~6时随机取8只小鼠测定痛阈后处死取脊髓,采用RT-PCR法检测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T3~6时热痛阈和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4~6时TNF-αmRNA表达上调,E组T4~6时热痛阈降低,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NF-αmRNA表达上调(P<0.05);与BCP组比较,E组T4~6时热痛阈、T6时机械痛阚升高,T5,6时TNF-α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TNF-α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先证者(Ⅱ1) 男,54岁.因双手及上肢色素减退伴色素沉着斑53年,于2007年8月23日到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发现双手背出现白斑,间有褐色斑,无痒痛感,后来皮损逐渐扩大至整个手背和上肢.  相似文献   
50.
先天性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6岁,足月顺产,生后发现患儿不出汗,常口干,哭泣无泪,躯干四肢无毛发,眉毛稀疏,发黄.出牙延迟,至今仪有1颗牙齿.智力、体格发育基本正常,语言久清.查体:体重65 kg,身高165 cm,头围57 cm.意识清,精神好.特殊而容;面颊凹陷,鞍鼻,厚而外翻的口唇(图1).皮肤(尤其手足)干裂,粗糙,无汗.头发稀软、干燥、枯萎,眉毛稀少,睫毛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