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小开窗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随访自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我科行手术的56例患者(男13,女43),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功能评定用Oswestry评分量表,对临床疗效、影像学表现和Oswestry评分进行评价与与常规椎板切除后原位融合的结论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52例患者中36(69%)例伴发腰腿病,其中29例(81%)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平均滑脱程度为16%。术后复位到平均值为2%。(90%复位P〈0.05)。滑脱水平的间盘高度和节段性前凸术后无改变。疼痛评分量表(按10分计量),从术前9分降低到随访时的3分(降低了66%)。Oswestry功能评分量表显示术后患者获得77%(33/42达到要求)功能改善。结论:后路小开窗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32.
目的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L4椎体滑脱,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的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预折弯钛棒,评价其临床符合率和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07年3月,31例Meyerding分度、度退变性L4椎体滑脱女性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58.3岁。测量术前腰前凸角(x1)、滑脱角(x2)、滑移百分比(x3),术中植入根据相应标准折弯的钛棒,测量折棒角(Y),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预折弯钛棒临床应用30例患者。结果31例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分别为8.300±1.080及26.916±1.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0.1390-0.327logx1 0.463x2 0.288x32。临床采用预折棒方法的30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1.290±3.408min,前期研究中采用经验折棒方法的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2.360±5.0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正态曲线面积下的90%估算,30例预折棒角的临床符合率为80.00%;按95%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0.00%;按99%估算,临床符合率为96.67%。结论术前将钛棒预折成相对明确的弯度,有助于减少钛棒损耗,节省手术时间,临床符合率良好,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用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时,术中反复折棒会降低钛棒抗疲劳性并延长手术时间。分析折棒的影响因素并依据术前影像学显示的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探讨精确预折弯钛棒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02/09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病房收治的31例Ⅰ度、Ⅱ度(Meyerding分度)退变性L4椎体滑脱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0~70岁,平均58.3岁。测量术前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术中置入依据相应标准折弯的钛棒,将研究对象假想为刚体,建立应变量(折棒角)与自变量(腰前凸角、滑脱角、滑移百分比)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各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3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折棒角度与腰前凸角、滑脱角及椎体滑移百分比有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折棒角)=0.1390-0.32756logx1(术前腰前凸角) 0.463689x2(术前滑脱角) 0.288186x32(术前滑移百分比),经方差分析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7.708,P=0.001)。常数0.1390有统计学意义(P=0.000477),x1的回归系数-0.32756有统计学意义(P=0.028383),x2的回归系数0.463689有统计学意义(P=0.003096),x3的回归系数0.288186有统计学意义(P=0.047435),决定系数R2=0.704257。结论:折棒角与腰前凸角、滑脱角、滑移百分比有相关性,折棒角变化的70.43%可由术前腰前凸角、滑脱角和滑移百分比来解释。术前将钛棒预弯成较精确的弯度,从而减小钛棒损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4.
作者采用双L型截骨侧隐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00例具有单侧下肢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此手术入路创伤小,功能恢复早;尤其适用于伴有根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症。本组98例经3~17年的远期随访,疗效优良率为94%。  相似文献   
35.
背景:既往的文献多报道用椎板钩或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或讨论融合节段的选择。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行影像学评价。方法:选择66例连续观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末端融合到T12或L1椎体。其中32例行椎板钩内固定,34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最少随访2年。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组患者内固定后胸段Cobb角矫正程度及腰段Cobb角自发矫正程度明显大于椎板钩组(P<0.001)。椎板钩组内固定后13例患者冠状面朝左侧失代偿大于20mm(参照C7铅垂线),而椎弓根内固定组仅4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与椎板钩相比,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矫正效果且内固定后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5年8月非手术治疗的2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硬膜外封闭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6年。245例患者保守治疗后腰痛及腿痛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治愈75例,显效81例,好转89例,36例患者治疗无效。有效率87.12%。结论: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和治愈。非手术治疗可作为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37.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 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 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 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 < 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8.
背景:既往的文献多报道用椎板钩或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或讨论融合节段的选择。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行影像学评价。方法:选择66例连续观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末端融合到T12或L1椎体。其中32例行椎板钩内固定,34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最少随访2年。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组患者内固定后胸段Cobb角矫正程度及腰段Cobb角自发矫正程度明显大于椎板钩组(P < 0.001)。椎板钩组内固定后13例患者冠状面朝左侧失代偿大于20 mm(参照C7铅垂线),而椎弓根内固定组仅4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与椎板钩相比,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矫正效果且内固定后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 结果 101例病例获得随访,疗效优92例(91.1%),良6例(5.9%),可3例(3.0%),优良率 97.0 %.结论镜下手术对脊柱稳定结构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适合于绝大部分单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共206例,根据患者住院时自行选择分为多模式镇痛组114例和常规镇痛对照组92例.观察两组术后的6h、12h、24 h、48 h时和72 h疼痛的VAS 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和常规镇痛组术后6、12、24、48、72 h疼痛的VAS评分分别是:(3.2±1.1)和(4.7±0.7)、(3.5±1.0)和(5.5±0.9)、(4.0±1.1)和(5.4±1.2)、(2.9±1.4)和(3.6±1.1)、(2.9±0.6)和(3.1±0.6);首次下床时间为:(4.3±2.8)d和(5.4±2.2)d;住院日数为:(13.2±2.8)d和(14.8±4.6)d.两组相比较,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日数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多模式镇痛较常规镇痛方式能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卧床时间和住院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