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初步研究载平阳霉素的离子交换型微球(PYM-MS)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栓塞效果。方法将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以兔右颈外动脉为栓塞模型,分别予PYM-MS、空白离子交换型微球(MS)及平阳霉素(PYM)水剂进行栓塞,于栓塞后2天、2周及4周时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复查造影及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栓塞2天、2周及4周后PYM-MS组复查造影均未见血管再通,组织学检查可见微动脉血管内膜从2天~2周、4周进行性增生,甚至管腔闭塞,并可见毛细血管闭塞;MS组复查造影可见少量血管再通,组织学检查见微动脉栓塞;PYM组造影见血管通畅,组织学仅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结论 PYM-MS栓塞后可使微动脉内膜增生、管腔闭塞,栓塞效果优于MS及PYM。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静脉人工血管桥内膜增生特点及洛伐他汀可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犬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颈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模型,以洛伐他汀作为实验干预药物,4周后取出人工血管标本,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观察吻合口内膜增生形态、厚度以及新生小血管情况等,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3条人工血管完全闭塞,全部吻合口均可见明显内膜增生,实验组近端、远端内膜增生厚度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5,0.040),增生内膜表面可见内皮细胞覆盖,增生内膜中可见新生小血管形成,实验组近、远端内膜中新生小血管的数量均多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1,0.031)。结论:4周时,吻合口内膜增生明显,同时伴有新生小血管形成,洛伐他汀可以减少内膜增生的厚度,并能够促进新生小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2月~2013年5月对210例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行脱水、解痉、脑复苏、控制输液、抗血小板等治疗。结果 195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行急诊栓塞治疗(1例首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2 d后再次造影发现动脉瘤并成功栓塞)。围手术期死亡8例,致伤残4例,3例入院时昏迷,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190例平均随访43.5月(6~116个月),其中36个月130例,60个月90例:12例术后6~12个月复查发现新发及栓塞处动脉瘤扩大,行再次栓塞,复发率6.3%(12/190);GOS平均4.6分(4~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为15分,术前平均13分(5~15分)。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尽快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可明确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加强围术期的各种管理,如脱水、腰穿、抗痉挛、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可以加快患者康复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采用复合手术方法治疗无残端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取复合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的12例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资料,初步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1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1.7%(11/12),仅1例发生主要并发症,该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扎颈内动脉近端后好转。全部12例患者无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0~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其中1例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予再次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经严格筛选的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复合开通手术在技术上可行,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4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分析封闭髂内动脉的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46例腔内修复术中有18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随访16例均未发生并发症.其余28例(60.9%)封闭一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其中封闭双侧7例(15.2%),封闭右侧14例(30.4%),封闭左侧7例(15.2%);随访26例中,发生臀部疼痛12例(46.2%),排便习惯改变8例(32.0%),勃起功能障碍3例(12.0%),便血2例(8.0%).对比封闭双侧和封闭单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0.0%、45.0%,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8.3个月、4.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33.3%、31.6%,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3.3%、5.3%.对比封闭左侧和封闭右侧髂内动脉,臀肌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1%、38.5%,臀肌疼痛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6.0个月、3.7个月,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分别为57.1%、16.7%,便血发生率分别为28.6%、0.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尽量保留髂内动脉,尤其是左侧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26.
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雷诺现象73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X线定位下化学性胸交感神经节切除术(chemical thoracic sympathectomy,CTS)治疗雷诺现象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1年3月~2005年9月,我院73例(141条上肢)雷诺现象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2组(2001年3月~2002年12月为A组,2003年1月~2005年9月为B组)。A组(35例67条上肢)在X线定位下经皮穿刺至T2或T3交感神经节处注射5%酚实施CTS。B组(38例74条上肢)在A组操作的基础上,在针尖抵达胸椎体后缘时注入局麻药2~3ml后再继续向前进针至交感神经节处注射5%酚实施CTS。结果A组气胸发生率28.4%(19/67)显著高于B组的4.1%(3/74)(r=15.773,P=0.000);A组有效率77.6%(52/67)显著低于B组的97.3%(72/74)(χ2=12.851,P=0.000)。腋下痛A组2条肢体,B组5条肢体(χ2=0.411,P=0.521),窦性心动过缓A组1例,B组无(χ2=0.002,P=0.967),Homer综合征2组各1例(均单侧)(χ2=0.000,P=1.000)。结论CTS治疗雷诺现象疗效满意,气胸是CTS较常见的并发症,操作方法的改良可以有效降低气胸发生率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糖尿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迄今为止,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2.4亿,预测到2025年可超过3.5亿。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过去的25年中,患病人数已经急剧上升了近8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位糖尿病大国。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具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肥胖、高血压、高凝状态等,75%糖尿病患者最终的死亡原因是血栓性疾病,其中血小板激活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1)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潘生丁)、西洛他唑(培达);(3)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氯吡格雷(波立维)。  相似文献   
28.
目的:总结腰椎穿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自2002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破裂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3例,术后第1日起每日行腰椎穿刺治疗,测脑脊液压力,缓慢引流脑脊液。依腰椎穿刺结果决定血压的控制、脱水及补液治疗方案。结果:死亡2例,存活的41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梗阻性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梗阻性脑积水自行缓解,其余39例患者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0±5.8)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术后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VBD患者颅内动脉影像的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软件对实体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模拟VBD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并描述流线、管壁切应力和管壁压力情况。结果: 双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后血流仍表现为分层流动,在基底动脉迂曲部出现绕壁血流。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的局部低壁面切应力和高壁面压力区域相吻合。推测VBD的生长初始部位可能位于椎基底动脉汇合部及基底动脉下段,低壁面切应力导致的血管壁退化及相应区域存在的高壁面压力可能与VBD的发生、发展有关。结论:CFD数值仿真可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流动力学在V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基于临床DSA动态图像提取颅内动脉灌注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介入手术前后的DSA动态影像数据,分别选取正位大脑中动脉ROI和颈动脉ROI,利用软件平台获取ROI的时间特征曲线,提取达峰时间(TTP)、达峰前曲线积分(PCI)、峰值前曲线拟合斜率(CFS)以及最小最大比值(MIN/MAX)4个灌注特征。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动脉DSA图像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上述4个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颈动脉DSA图像中,PCI、CFS和MIN/MAX术后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TTP术后较术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脑中动脉DSA图像中,TTP术后较术前有明显上升(P<0.05),PCI、CFS和MIN/MAX术后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基于DSA动态图像提取出的TTP和CFS可表征脑血管的血流速度,MIN/MAX可表征脑血流量的振荡程度,PCI可用来预测高灌注综合征。本文基于DSA提取的颅内动脉灌注特征可用于评价脑血管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