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目的针对骨创伤患者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后的恢复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11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其按1:1比例分为两个实验组,其中对比组患者仅通过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和疼痛情况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要比对比组患者优秀(P0.05)。结论针对骨创伤患者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后,比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更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卡波金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视野缺损的影响。方法将7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羟苯磺酸钙片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卡波金治疗。2组均治疗5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野缺损、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视野灰度值、血管瘤体积均显著降低(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出血斑面积、黄斑水肿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治疗组均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视野灰度值、血管瘤体积、出血斑面积及黄斑水肿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PG、2h PG、HbA1c、Cys C、Hcy、TGF-β1及炎性因子hs-CRP、IL-6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卡波金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表达、降低Hcy及TGF-β1水平、升高GSH-Px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股静脉切开行下肢深静脉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安全性与易行性。方法2003年6月~2006年8月对43例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急诊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行股静脉切开下肢深静脉取栓术,术后辅以抗凝、区域性溶栓。结果手术时间55~115 min,平均92.6 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84.6 ml,仅4例接受输血。术中5例发生一过性血压波动,很快恢复。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术后5例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均1周内愈合;1例老年患者卧床性肺炎,治疗后痊愈;无其他片发症发生。术后患肢肿痛缓解迅速,双下肢周径差值分别由术前的5.5 cm(中位数,膝上)、4.0 cm(中位数,小腿)降为1.5 cm(Z=-5.345,P=0.000)、1.0 cm(Z=-5.461,P=0.000)。32例随访6个月,未见血栓复发。结论经股静脉切开深静脉取栓术操作易行,安全,术后早期症状缓解明显。对于急性期累及髂股静脉的较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考虑手术取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2年4月~2006年8月间的24例需要置入下腔静脉临时滤器的患者,应用彩超了解血栓范围,下腔静脉、肾静脉和入路静脉(右颈内静脉)的情况,在彩超和X线透视下(免造影剂),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通过导丝导管将临时滤器放在肾静脉开口远端的下腔静脉内。结果 24例均成功置入和拔除。置入时间5 d~6周,平均16.8 d。其中滤器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发生在3 d~2周。捕获血栓8例,血栓均〈0.5 cm。随访23例,平均23个月(7~57个月),无再次发生肺栓塞病例,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 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是安全和有效的;超声结合X线透视免去造影剂的置入操作是安全和可行的;多数可以在3周时拔除,如果滤器血栓形成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诊断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HR-MRI及数据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DSA为诊断金标准评估HR-MRI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共100段大脑中动脉M1段,HR-MRI及DSA均显示未见狭窄血管、轻度狭窄血管、中度狭窄血管、重度狭窄血管及闭塞血管分别为48段、8段、18段、15段、6段;HR-MRI对大脑中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DSA诊断一致的有95段,诊断符合率为95.00%,HR-MRI诊断偏高2段,百分比为2.00%,诊断偏低3段,百分比为3.00%。结论 HR-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诊断与DSA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符合率,HR-MRI在颅内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的诊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征(hyper perfusion syndrome,HPS)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防治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接受CAS治疗的226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发生HPS的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特点以及围手术期管理与HPS的关系。结果:226例行CAS手术的患者中5例发生了HPS(2.21%,5/226),其中2例为高灌注性脑出血(0.88%,2/226),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8~74岁。发生HPS时间在术后第4小时至术后第3天,症状为头痛2例,谵妄1例,左侧肢体偏瘫1例,昏迷(最终死亡)1例。结论:HPS是CAS术后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应增强对其危险因素的认识,预防其发生,一旦发生则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70%)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13例,其中伴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14例(6.6%),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共15个,11个位于狭窄后,1个位于狭窄前,3个位于非同流域。14例患者中1例实施颈内动脉剥脱术,11例成功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残留狭窄0~30%,平均6.4%),2例颈内动脉狭窄未处理。合并的15个动脉瘤大小1.0~7.0 mm,平均(2.8±1.5)mm,3例患者在处理狭窄同时处理动脉瘤,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1例先处理动脉瘤;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0例患者动脉瘤<5.0 mm,均未处理动脉瘤。围手术期均无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失访,其他11例患者随访15~55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需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而颅内小动脉瘤(<5.0 mm)不增加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狭窄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卒患者200例,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比较不同脑卒中部位及不同神经缺损程度的睡眠质量。结果 20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患者178例(89.00%),其中平均PSQI评分(10.66±1.22)分,轻度睡眠障碍103例,中度58例,重度39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患者PSQI评分高于中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脑卒中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PSQI评分高于皮质及其他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脑卒中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脑卒中睡眠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卒中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