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在肝功能衰竭中的治疗价值已得到肯定,大量高活性的人肝细胞是细胞型体外BAL支持系统的核心原材料。球形聚集体是一种立体、高密度、高活性培养肝细胞的方法,但操作较复杂。我们采用生物材料表面接枝功能化学基团的方法,对人肝细胞L-02/聚丙烯杂化界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简单的静止培养实现了肝细胞的球形聚集体培养方式,极大的简化了既往的肝细胞球形聚集体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72.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浓度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已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得到应用。目的:对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培养的人肝细胞L-02进行定时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为支架来培养人肝细胞L-02设为实验组;无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支持下人肝细胞的培养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细胞进行定时的细胞计数,并对实验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组培养的细胞数量均呈现前3d增长,在第3天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值;而且实验组3个样本培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微载体培养的细胞数量(P〈0.05),实验组各样本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可见前3d微载体表面黏附生长的肝细胞则逐渐增多,第3天可见大部分微载体表面有许多肝细胞黏附成团,总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肝细胞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学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载体表面、切面和内部均可看到有许多球状肝细胞紧密黏附。提示,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作为一种支架,在体外三维环境下可以进行高浓度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73.
背景:文献报道的微载体大多为实心的、大孔的,虽然较二维微载体的比表面积有明显的增加,但距理想的三维微环境相差甚远。 目的:构建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通过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聚集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 方法:利用液氮冷冻干燥技术成功构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兔为宿主,采用溶血实验、凝血实验、血小板计数及其聚集实验评价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血液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浓度为1%,2%,3%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的溶血率分别为1.56%,2.07%,2.31%,均小于5%,均无致溶血性;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时间无明显影响,三者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也无明显差别(P > 0.05);3种浓度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材料对兔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注入浸提液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无致溶血性、无凝血性和无血小板聚集性,表明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74.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作一总结.方法:以"微囊,冻存"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10)及维普数据库(198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以"Cryopreservation,Microen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含有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排除其他形式细胞冻存的研究,结果以各种细胞微囊化后进行冻存处理后产生作用为指标,共检索到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人工肝与以及其他细胞移植研究的深入,对微囊化细胞的需要量将显著增加,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成为保正其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苏后微囊化细胞的存活率和生物学功能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但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清,各种冻存方法还需要优化.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方法.方法用Percoll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hMSCs,用微载体cytodex 3培养hMSCs,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MTT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检测.结果①梯度离心结合早期换液是分离hMSCs的较好方法,FCM检测表明hMSCs表面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和HLA-DR.hMSCs细胞周期分布显示:G 0/G 1期(86.4±3.8)%,S+G 2+M期(13.6±4.2)%;②hMSCs与cytodex 3有良好的相容性, MTT法表明hMSCs在cytodex 3表面悬浮生长时具有比普通单层TCPS培养时更高的数量和增殖活性,FCM分析表明两者的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分布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载体cytodex 3培养方法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hMS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6.
构建与人肝细胞系L02相容的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肝细胞/聚合物界面是生物反应器设计和构建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的生物反应器并不理想。目的:构建与人肝细胞相容的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为用聚丙烯中空纤维管构建生物人工肝反应器奠定基础。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相容性实验,于2003-02/10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材料:聚丙烯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微孔聚丙烯超滤膜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丙烯酰胺基团形成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方法:将人肝细胞系L02接种于聚丙烯膜、接枝改性聚丙烯膜表面,以聚苯乙烯作为正常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聚丙烯膜接枝改性前后的静态水相接触角度;人肝细胞系L02在不同材料表面形态、贴壁率及增殖活性。结果:聚丙烯膜接枝改性后的静态水相接触角小于接枝前(P〈0.05)。人肝细胞L02在改性后聚丙烯膜上的贴壁率为0,细胞成球形聚集体生长,其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聚苯乙烯和改性前聚丙烯膜。结论:在聚丙烯表面接枝聚丙烯酰胺可建立良好的人肝细胞系L02与聚丙烯生物杂化界面,并可通过简单的静止培养形成肝细胞球形聚集体。  相似文献   
77.
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微囊胰岛细胞移植后能改善糖尿病的糖代谢异常,并实现对血糖的持续监测和调节,且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能消除或减轻受体对异体或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或消除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合适的囊材、合理的工艺、先进的制囊设备和胰岛分离提纯技术、适宜的移植位置能增强微囊胰岛细胞的抗机械强度,提高生物相容性,减少囊周纤维化现象,改善人工胰岛细胞的功能,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8.
背景:生物反应器膜材料不仅具备双向物质交换、良好的理化特性,还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价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实验观察,于2005-09/2007-10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和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共同完成。材料:选用孔径为 0.2 μm,分子截流量为Mr 50 000~100 000 的微孔聚丙烯超滤平面薄膜为实验模型,利用光化学接枝聚合改性技术,在聚丙烯超滤膜表面通过化学键的形式接枝亲水性丙烯酰胺基团,成功地构建一种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新型的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10993-1: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进行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评价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生物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的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肤和皮内刺激试验结果。结果: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的溶血率为 1.90%< 5%,表明其无致溶血性;其浸提液对 L929 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注射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浸提液后24,48,72 h,所有小鼠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未观察到眼睑下垂、呼吸困难、发绀、腹部刺激症、腹泻、运动减少、震颤等全身急性毒性反应。热原试验中兔体温变化范围-0.2~0.4,符合生物医学材料无热原的评价标准。皮肤刺激实验中仅 1 例有极轻微的红斑,积分 1 分,其原发刺激指数为 0.25 < 0.4,皮内刺激试验结果原发刺激指数为0.2,平均原发刺激指数为 0.068,均< 0.4,无皮肤刺激性。结论:人肝细胞/微孔聚丙烯杂化界面,即接枝改性微孔聚丙烯超滤膜无致溶血性、细胞毒性、致热原性和皮肤刺激致敏性,证实通过光化学接枝丙烯酰胺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超声造影微粒,表征其理化特征、体外显像效果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毒性。 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PFOB的壳聚糖(CTS)纳米粒和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粒(FITC-CTS),表征其表面形态、粒径、Zeta电位和稳定性;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超声显像效果,以激光共聚焦观察FITC-CTS与细胞的结合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CTS对细胞的黏附比例。 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形态圆整,CTS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8.52±7.96)nm,Zeta电位为+(29.91±0.64)mV,FITC-CTS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4.83±2.72)nm,Zeta电位为+(22.21±0.53)mV。纳米粒性质稳定,在体外能增强超声显影,激光共聚焦观察到纳米粒聚集在细胞膜周围,流式细胞仪测得纳米粒对细胞的黏附比例为(45.15±8.35)%。 结论 构建的CTS纳米粒性质稳定,体外能与肿瘤细胞MCF-7紧密结合,增强超声回声。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效果,以期建立稳定的更为理想的胰腺癌动物模型.方法 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监测皮下肿瘤大小,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比较.分别以人胰腺癌细胞悬液和微囊化人胰腺癌细胞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模型建立后第4周和第8周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