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47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介绍脐旁岛状皮瓣修复髂腹部游离供瓣区封闭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临床12例患者,髂腹部游离皮瓣切取后,供瓣区难以直接缝合,采用邻近的脐旁岛状皮瓣修复封闭创面。结果:术后脐旁岛状皮瓣成活良好,切口一期愈合。结论:采用本方法腹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部分肚脐轻微牵拉,后期疤痕轻。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初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Ⅱ型受体同源序列1(TRH1)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根据已知序列合成TRH1多肽,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分别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该多肽对TGF-β1所诱导的细胞胶原合成的拮抗作用。结果 TRH1可以明显抑制TGF-β1所诱导的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及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 TRH1可能通过模拟TGF-β1Ⅱ型受体的结 相似文献
63.
组织工程皮肤中人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优化人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条件。方法:采用成人头皮标本,显微器械分离法及器械分离结合胶原酶消化二步法分离毛乳头,分别利用普通有血清的Dulbecco最低必需培养基(DMEM)、含生长因子的有血清DMEM培养基及角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进行人毛乳头细胞的体外培养,比较细胞的生长特点、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等生物学特性。结果:二步法分离毛乳头的效率为显微器械分离法的100倍,利用含生长因子的有血清DMEM培养基和角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均可使毛乳头细胞长期维持较强的增殖潜能。结论:二步法分离毛乳头,利用含生长因子的有血清DMEM培养基或角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进行培养,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获得大量保持高增殖潜能的毛乳头细胞。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目的:探究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局部封闭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及对皮肤屏障功能、Sawada分级和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于笔者医院门诊就诊的71例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例,局部封闭治疗)与观察组(n=36,长脉冲染料激光联合局部封闭治疗),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评估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瘢痕皮肤经皮水分丢失量、角质层含水量、红斑指数、临床症状Sawada分级、V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经皮水分丢失量及红斑指数低于对照组,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瘢痕颜色、高度、硬度、瘙痒程度、触痛感觉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分布、柔软程度、色泽、厚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轻度色素减退、萎缩性瘢痕、红肿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 相似文献
68.
69.
胎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毛囊再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的:分离培养胎鼠的表皮干细胞及毛囊乳头层细胞,通过动物模型观察两者复合移植后,上皮形成及毛囊的再生情况。方法:采用IV型胶原分离培养胎鼠表皮干细胞,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的表达水平,测定其细胞周期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分离培养毛囊乳头层细胞,并接种在纤维蛋白胶中,与表皮干细胞膜片复合形成全层皮肤等同物,移植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组,同时将胎鼠成纤维细胞替代乳头层细胞作为对照组,8-10周后观察创面及囊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胎鼠表皮干细胞表达高水平的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1期细胞百分率为94.9%,S期为3.5%,提示为慢循环细胞周期;角质细胞的G1期细胞有百分率为74.1%,S期为17.5%;表皮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裸鼠创面愈合后8-10周,实验组可见新生毛囊形成,对照组未见到此现象。结论:能初步实现对胎鼠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在毛囊乳头层细胞的诱导下,胎鼠表皮干细胞可参与形成新的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70.
背景与目的:人卵巢癌差异表达基因DOC-2既是肿瘤抑制基因也是信号分子,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过程。筛选DOC-2氨基端磷酸酪氨酸作用结构域PID(nDOC-2)的相互作用蛋白并进行初步验证,为研究DOC-2的信号通路提供线索。方法:将含有人DOC-2氨基端PID结构域cDNA的片断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AHl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转化人胎脑cDNA文库,在营养缺陷培养基和X-d-半乳糖苷酶(X—d—gal)上进行阳性克隆的双重筛选,PCR扩增目的片段,测序,并进行生物学分析,寻找DOC-2氨基端PID结构域的相互作用蛋白。将DOC-2cDNA和TGFβⅢ受体cDNA共转染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利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对TGFβⅢ型受体是否能与DOC-2相互作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经扩增和筛选胎脑cDNA文库及序列分析,21个侯选阳性克隆中3个克隆为:APLPl、TGFβⅢ型受体的部分mRNA和PCDHGC3(pmtocadherin gamma subfamily C3)。免疫沉淀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DOC-2与TGFβⅢ型受体相互作用后可形成蛋白复合物。结论:获得的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参与了DOC-2的信号转导,DOC-2与TGFβⅢ型受体可能存在互相作用,并通过TGFβⅢ型受体在TGFβ的信号通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