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1篇
神经病学   13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对40例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本病患者血清中IgG、IgM、IgA和CIC的含量明显升高,同时补体系统也处于活化状态。并发现随着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其病情也得到改善。提示本病患者体液免疫的功能异常在发病过短中起重要作用,并对其预后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给39例经CT证实脑血栓患者口服苯妥英钠3个月,然后观察其血清HDL-C及其亚组分改变。治疗前男性病人血清HDL-C、HDL_2-C、HDL_2-C/HDL_3-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_3-C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服苯妥英纳3个月内,HDL-C浓度逐渐升高。但未出现统计学差异,HDL亚组分发生了明显改变。HDL_2-C浓度升高,HDL_3-C浓度下降,HDL_2-C/HDL_3-C比值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作者认为苯妥英纳影响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的机理可能是激活了脂蛋白脂肪酶,该酶具有促进HDL_3向HDL_2转化的作用,因而使HDL_2-C浓度升高,HDL_3-C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3.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疼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是一组累及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进展的四肢对称性软瘫 ,大多数病人容易诊断。但当疼痛作为主要症状 ,特别是首发症状 ,并以不同形式出现时 ,可能会影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我们对伴有疼痛的 71例GBS患者作了回顾性研究 ,现将其临床特征和诊治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71例患者系我科自 1986年到2 0 0 1年收治的 2 0 5例GBS患者中筛选出伴有疼痛者 ,占 34.6 3%。其中男性占 5 9.15 % ,女性占4 0 .85 %。发病年龄从 3岁~ 6 9岁 ,其中 3~ 17岁占 33.80 % ,18~ 4 4岁 …  相似文献   
104.
非酮症性高糖血症并发偏侧舞蹈症(HC-NH)是一种临床少见病,由BEDWELL等[1]于1960年首先报道,以后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典型的HC-NH表现为三联征:非酮症性高糖血症,偏侧舞蹈症,症状肢体对侧纹状体MRI T1像高信号、CT平扫高密度。该病多见于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且女性多见。本文对HC-NH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标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比较容易,但在病因诊断方面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国内外尚缺少通用的病因诊断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1993年该标准公布以来[2-4],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06.
本文用琼脂单相自由扩散法测定了126例经CT扫描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报道如下。本组126例中,男74例,女52例,年龄20~78岁。脑梗塞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发病后2~15d测定,早晨6~7h抽空腹血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其结果与10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脑梗塞IgG 13.01±0.76g/L,IgA2806±443mg/L,IgM1730±135mg/L;高血压脑出血IgG12.63±0.55g/L,IgA2631±311mg/L,IgM 1845±230mg/L;蛛网膜下腔出血IgG 11.9±0.7g/L,IgA2666±390mg/L,IgM1467±123mg/L。正常人IgG 11.3±0.3g/L,IgA1704±568  相似文献   
107.
应用ELISA法对3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血浆浓度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TIA组病人的PF4血浆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β-TG无明显变化。脑血栓组在其发病后7d以内、7-20d及30d以上3个不同时期内,其β-TG及PF4血浆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血小板活性增加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MN与缺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患者PMN并检测粘附率。结果:①ECV-304经H/R处理后与脑梗死患者PMN粘附率明显增高;②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患者PMN与H/R ECV-304粘附。结论:①脑梗死患者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粘附性进一步增强;②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报告用类固醇与胸腺放射联合治疗8例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除1例眼型外,均为全身型.年龄26~63岁.给予地塞米松(10~40mg/d)静滴10~35d,再给予强的松30~60 mg/d,1~2个月,最后给予40~60Gy的胸腺放疗.达最大改善时将强的松渐减至10~20mg/d,维持1~4年.治疗后半年获缓解3例,显效5例.经1~5年随访,除1例死于危象,余7例中5例明显改善,2例完全缓解,此2例已停药6年,无任何症状.长期显效和缓解率高达87.5%.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