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495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老年性聋是一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复杂性疾病,其病因包括老龄化、环境、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很重要的病因,大约占一半的比例。因此,要想真正认识老年性聋,开展老年性聋的遗传学研究和致病易感基因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老年性聋的病因学研究尤其是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其与Atoh1、CDH23基因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2.
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群体中线粒体DNA T1095C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例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T1095C突变的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特征、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特征及T1095C突变与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云南某部和北京某部接触军事噪声性易感者(165例)和耐受者(139例)外周血标本共304例,进行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筛查。对携带T1095C突变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组165例患者的外周血样中,发现5例受试者携带线粒体12SrRNA T1095C突变,在对照组中没有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受试者均有军事噪声接触史,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感音神经性聋。序列分析表明这5例受试者的线粒体基因组除都有T1095C的突变之外,其线粒体DNA的多态位点还显示有独特的多态性。结论:T1095C在这些遗传背景不同、有接触军事噪声、有听力损失的受试者中出现,提示该突变是导致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之一,可在携带者接触军事噪声后发病,T1095C突变可能与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3.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hosphoribosylpy-rophosphate synthetase,简称PRS,EC2.7.6.1),又称核糖磷酸焦磷酸激酶(Ribose-phosphate pyrophos-phokinase),是体内唯一的催化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的酶,而PRPP是体内嘌呤、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 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1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   
155.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病因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进一步探讨两类疾病在病因学上和前庭神经损伤的差异.方法 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间37例突发性聋、30例突发性聋伴发眩晕和40例前庭神经炎的前庭功能(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和高刺激率ABR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别显著不(P>0.05).(2)高刺激率ABR:前庭神经炎组,患侧高刺激ABR异常率为33.3%;突发性聋组,患侧异常18例,患侧异常率占69.3%(18/26).突发性耳聋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庭神经炎组(P<0.01).(3)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的差异性比较:前庭神经炎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0%,前庭下神经损伤占10%,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在突发性耳聋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3.3%,前庭下神经损伤占6.7%.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两组在前庭神经损伤的模式上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主要病因可能是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前庭神经炎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和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损伤模式相似,均主要累及前庭上神经.  相似文献   
156.
东菱克栓酶(Batroxobin,DF_521)对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纤溶作用)在中耳粘连发生中的意义,将40例(45耳)渗出性中耳炎病人随机分为3组地塞米松组(G1)、东菱克栓酶(Batroxobin,DF-521)1BU/ml组(G2)、东菱克栓酶2BU/ml组(G3),经鼓膜穿刺冲洗,观察3组疗效,最后有31例(33耳)进行统计分析.根据0.25~2kHz纯音气导听阈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定性分析,3组治愈率分别为41.7%(5/12)、54.5%(6/11)、70%(7/10),G3比G1、G2高(P<0.05),有效率分别为50%(6/12)、81.8%(9/11)、80%(8/10),G2、G3比G1高(P<0.05).根据0.25~2kHz纯音气导听阈定量分析,平均气导听阈在治疗前3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G3较G2、G1低(P<0.05),治疗前后听力改善值G3、G2较G1大(P<0.05).表明东菱克栓酶对渗出性中耳炎的疗效比地塞米松好,且G3组较G2组疗效更好.因此推测纤溶作用在中耳粘连形成中是重要因素,促纤溶药物可预防或减轻中耳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7.
嗅神经母细胞瘤31例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2000年至2008年治疗3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Kadish分期:A期2例、B期16例、C期13例。采用单纯手术1例,30例综合治疗,其中11例加用辅助化疗。[结果]全组总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83.5%,5年累积生存率为60.7%:Kadish’s A期、B期和C期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70-3%和40.4%(P=0.03)。晚期患者手术+放疗组、手术+放疗+化疗组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8.6%、50.0%。[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与Kadish分期相关。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策略,晚期患者的辅助化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8.
在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已经进入一个基因组医学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前所未有的分子水平上得到详尽的分析和理解。此时,不寻常的机遇和挑战摆在了我们这些维护生命健康和从事临床实践的医师面前。纵观十余年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发展历史,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和伟大成就才使得我们在一个研究手段有限、研究范围极为狭窄的专业领域中产生了快速的突破。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9.
冷光源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塞及血管损伤半暗带大鼠模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建立可同时观察局灶性梗塞区及周边血管损伤半暗带的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可进行局部脑组织血流、t-PA、PAI、NO、ET等指标变化的监测,以期为脑缺血血管因素变化规律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靠实用的工具。方法 利用已建立的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的原理,短时间内造成大鼠脑皮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完全性局灶性梗塞,观察梗塞面积、血管损伤半暗带面积及程度、组织病理、局部脑组织血流、t-PSA、PAI、NO、ET等指标的时相变化。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在局灶性梗塞形成后,梗塞灶、周边血管损伤半暗带、脑组织血流、纤溶、凝血各指标,模型动物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不同的时相变化趋势。结论 该模型观察指标较全面,可为脑梗塞后血管损伤保护及溶栓治疗提供实用性工具。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探讨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对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缺失以及听力下降的影响。方法  6 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 (38只 )和对照组 (2 2只 ) ,实验组大鼠以高胆固醇饲料喂养 ,时间为 6个月 ,建立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 ;对照组则在相同条件下以普通饲料喂养。通过听性脑干电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检查实验前后ABR阈上升程度。取左侧耳蜗 (实验组 2 1个 ,对照组10个 )和左侧蜗神经核 (实验组 2 7个 ,对照组 13个 ) ,提取DNA ,通过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polymerasechainreaction ,nestPCR)扩增检测听觉器官线粒体DNA483 4 (mitochondrialDNA ,mtDNA483 4 )缺失 ,比较两组动物的ABR阈上升程度和听觉器官的mtDNA483 4 缺失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可造成实验组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t检验 ,P <0 0 5 ) ;②两组大鼠随年龄增加ABR阈均上升 ,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ABR阈上升更加明显 ,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t检验 ,P<0 0 5 ) ;③所有标本都扩增到正常mtDNA编码tRNA和NADH基因 ,实验组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χ2 检验 ,P <0 0 5 )。结论 长期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加剧大鼠的听力下降 ,听觉器官mtDNA483 4 缺失可能是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