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494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05年6月~2006年7月,我们采用自制弹簧式体腔穿刺针对63例腹水患者行腹腔穿刺抽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2.
普通外科是所有外科实习科室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如何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将普通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知识掌握好,这是普通外科实习教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研究,发现前者能明显提高普通外科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后高血糖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外伤急诊入院并于入院后12 h血糖持续高于8.3 mmol/L患者136名,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G1)和常规治疗组(G2),各6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G1组给予静脉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强化治疗),G2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G1组胰岛素用量为(42.5±21.8)U/d,G2组胰岛素用量为(6.2±4.9)U/d(P<0.05);G1组平均血糖水平为7.5(6.5~8.7)mmol/L,G2组平均血糖水平为8.3(7.2~10.0)mmol/L(P>0.05)。G1组低血糖发生率7.3%,G2组低血糖发生率5.8%(P>0.05)。G1组不良神经病变8例,G2组13例,两组之间不良神经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1.7%和19.1%(P<0.05);肺炎等感染G1组15例(23.5%)、G2组23例(3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后高血糖,血糖控制水平为6.5~8.5mmol/L不仅可以改善神经病变的预后,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而且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以及预后。方法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49例HGF蛋白表达情况。分析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发病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GF随病理分级的增加,其表达水平呈显著性差异(P〈0.05)。HGF与脑胶质瘤发病年龄、性别之间阳性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级别程度有显著相关。HGF在脑胶质瘤中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上肢动脉分支、分布的立体概念,让临床医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血管的走向,减少血管手术的失误,提高上肢血管研究项目的成功率。方法:取新鲜冻尸的完整左侧上肢1例,从腋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处用过氯乙烯+过氯乙烯-自凝牙托新型材料进行多点灌注,用自然腐蚀进行大部分组织的腐蚀,然后再用碱腐蚀去除残余的组织。结果:成功制作出一例离体上肢动脉带骨铸型标本,使用非过氯乙烯作为填充剂,多点插管分别均占最近相关研究66.7%,自然腐蚀,酸腐蚀和碱腐蚀分别占33.3%,44.4%和22.2%。结论:通过离体上肢动脉带骨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将为临床手外科提供一定的形态学基础,并可促进相关的科研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中无创临时起搏技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时的疗效,为提高该病症的急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以上)和心脏停搏的患者103例,分组进行无创起搏及药物治疗后观察。结果起搏组中A1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13例起搏成功,起搏成功率为541%。平均起搏阈值为(8125±1758)mA。起搏组中B1组29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28例心脏起搏成功,平均起搏阈值为(68.45±1087)mA,成功率为96.5%,所有进行无创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药物组中A2组24例心跳停搏患者中有5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20.8%;B2组26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7例患者经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心率提升,血压上升可以减轻头昏,昏厥症状,治疗有效率65j%,起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抢救成功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应用无创临时起搏,治疗效果好。特别适合于狭小抢救空间,缺乏众多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应用,为院前急救心脏急症患者开辟新的抢救途径。因此临床实践中应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和揭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对2003年5月—2005年12月收集的10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分析、影像学分析及SLC26A4致病基因检测分析,以期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系列特征。临床听力学特征性观察包括纯音听力中低频的气骨导差;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时观察特征性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evokedshortlatencynegativeresponse,ASNR);影像学检查包括对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扫描或耳蜗水成像磁共振检查了解前庭水管、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发育情况;病因学分析包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直接测序,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70.8%~83.7%LVAS患者在低频500Hz、250Hz存在显著的气骨导差,范围在15~95dBHL。75.7%的LVAS患者在常规ABR测试时发现ASNR,潜伏期为3.26±0.57ms。97.9%的LVAS患者发生了SLC26A4基因的突变,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占88.4%,单等位基因和未发现突变的家系分别占9.5%和2.1%。共发现38种突变形式,包括23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15种已报突变(五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其中IVS7-2A>G突变是所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占所有突变者的78.9%,是中国人群中的特征性突变。影像学检查CT及磁共振是诊断LVAS的金标准。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纯音听力—低频气骨导差;具有特异性的ABR波形—ASNR;CT检查见前庭水管扩大,直径>1.5mm;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扩大的内淋巴囊;具有特异和常见的SLC26A4基因突变谱。上述系列特征形成了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依据。选择积极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患者听力的保护与康复。  相似文献   
108.
我科1993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各类颞骨恶性肿瘤84例,对其中12例肿瘤巨大者施行了扩大颞骨切除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hBMP-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MP-2,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a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种植去抗原牛松质骨(bovine cancellous bone,BCB)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方法: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的表达,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检测分析基因转染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然后将转染后细胞接种到BCB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贴附、生长状况。结果:转染后,BMSCs表达BMP-2,ALP活性明显增高。扫描电镜见转染细胞分布均匀,伸展良好。结论:在脂质体介导下,BMP-2基因可导入细胞且稳定表达基因产物促进自身增殖分化,转染后细胞在支架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为进一步应用携带BMP-2基因的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0.
10例中耳和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耳和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的病因、治疗及转归。方法 :对 10例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 ,患者均采用激素、营养神经和扩血管药物及理疗等综合治疗。结果 :迟发性面瘫多发生于术后第 4天左右。面神经功能Ⅱ~Ⅲ级 ,绝大部分病例在 3周左右完全恢复 ,且无任何后遗症。结论 :慢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术后迟发性面瘫的发生可能为局部面神经或鼓索神经微创伤引起局限性反应性水肿所致 ;也可能与并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