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胆道大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对胆道大出血的处理效果。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将导管放置于肝动脉后造影,显示肝脏出血部位,然后将微导管置于出血的分支血管,注入栓塞剂进行止血。
结果:全组23例胆道大出血(13例为肝外伤术后、6例为肝胆管结石病术后、4例为原发性肝癌),造影显示肝右动脉分支出血12例,肝左动脉分支出血5例,肝左右动脉分支均有出血6例。肝动脉分支中断、动脉瘤及造影剂外溢与胆道显影是其典型表现。23例均顺利完成选择性出血血管栓塞,其中多个出血点分支血管栓塞11例。止血成功率100%。无继发出血及开腹止血病例,无出血死亡病例。全组随访0.5~3.0年,无胆道再出血及栓塞所致并发症。
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是胆道大出血的一种有效、简便、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7年1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移植病人术后发生低钾血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发生低钾血症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低钾血症发生率为40.2%(39/97);手术时间(>420m in)、术中灌注后低血钾及术后碳酸氢根离子浓度(>26mmol/L)为发生术后低钾血症的3个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低钾血症的发生率高,而手术时间>420m in、术中灌注后低血钾及术后碳酸氢根离子浓度>26mmol/L的病人更易于发生术后低钾血症。缩短手术时间、恰当使用碳酸氢盐是降低低钾血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中供者器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热缺血损伤,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移植物丢失以及缺血性胆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避免、减少或修复DCD器官热缺血损伤进而保护移植受者的安全是当前DCD研究的一个热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于2009年2月开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DCD器官进行保护,目前共完成了52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均获得满意疗效.ECMO对DCD器官热缺血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不仅在国际DCD器官移植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更是解决我国DCD热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机制对进一步扩大ECMO在我国DCD的应用范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和获取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由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经历长时间热缺血损伤,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较高,曾一度摒弃不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等待移植的患者数量迅速增加,等待移植患者的死亡率不断攀升,DCD再度作为扩大标准的供者(ECD)被用于临床.为了减轻热缺血损伤,部分移植中心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来自DCD的器官进行保护,认为ECMO对保障DCD的移植受者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ECMO在DC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5.
为了有效治疗胆道感染的病人,提供合理选择抗生素的理论依据,我们检测了犬经口给予环丙氟哌酸后在胆汁及血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犬经口给予0.25克环丙氟哌酸后,胆汁中浓度能较快上升,0.91h达峰值时间;峰值浓度为(Cmax)为11.8μg/ml,仅略低于血中的峰值浓度(14.36μg/ml);半衰期(T1/2β)较长为7.66h,是血中半衰期(T1/2β)3.31h的2倍;清除率(CL)是30ml/min;表观分布容积为19.88L。由于经口给予环丙氟哌酸后,药物在胆汁中含量较高,半衰期长,所以,急、慢性胆道感染时该药是较为理想的口服抗生素之一。  相似文献   
96.
97.
背景:器官捐献协调员是开展器官捐献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提高中国器官捐献率的重要保证,而加快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职业化。目的:通过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内涵探析、现状总结以及建议对策等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方法:以“器官捐献/器官移植/协调员/职业化,遗体捐献,心死亡”为中文捡索词,以“organ donati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coordinator / profession/occupation/,body donation, cardiac death”为英文检索词,检索维普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Pubmed,Medline,Highwire和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oreign Journals Integration System)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有关器官捐献报告中主要涉及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相关报道。然后二次人工检索器官捐献协调员后,纳入有关器官捐献协调员,以及器官捐献移植相关政策法规的文献,排除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性的文章,通过对文献归纳,总结分析目前中国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现况,提出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化建设的对策。结果与结论:文章详细阐述了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深刻内涵、职业要求和社会定位,系统分析了国内目前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粗略构建了中国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总结探索了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化建设应采取的路径和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肝脏第IX段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占位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对50例肝脏进行解剖观察;对6例肝脏第IX段占位性病变进行介入栓塞化疗。结果肝脏第IX段动脉主要来源于肝右动脉,部分来自肝中动脉或肝左动脉;门静脉主要来自门静脉右前叶上段支,小部分来自门静脉左支横部;胆管汇入右肝管;静脉血由数支细小静脉经第3肝门直接汇入肝后下腔静脉,部分汇入肝右静脉。第IX段肝脏肿瘤通过血管介入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其中4例合并黄疸患者肝功能明显缓解。结论肝脏第IX段是一个结构上较为独立的区域,有其特殊的管道系统和引流系统,位置深隐,单独或联合手术切除较困难;通过介入技术可以对该区段进行相应的治疗。利用微导管采用超选技术,可以对肝脏第IX段的病变进行精确的治疗,微创、副作用小、可重复操作,能够弥补外科手术的局限性,达到甚至超过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及其在术后感染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的感染性休克定义,将6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47例)、感染组(10例)、感染性休克组(6例);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患者移植前后CD14~+/HLA-DR表达率,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 感染组和感染性休克组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29.6±7.2)%,感染性休克组:(16.3±10.5)%比(62.3±18.3)%,均P<0.01],但两组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128).CD14~+/HLA-DR表达率对感染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在最佳截断点(cut off)值为36.35%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3.6%,CD14~+/HLA-DR表达率对感染性休克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在最佳截断点值为31.97%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87.7%.3组患者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发现,感染发生时,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CD14~+/HLA-DR表达率较非感染组移植后显著下降(P<0.05和P<0.01),在感染最重时两组CD14~+/HLA-DR表达率均降到最低值(感染组:(29.6±7.2)%,感染性休克组:(16.3±0.5)%,均P<0.01].结论 对高危或可疑感染的肝移植术后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的良好指标,CD14~+/HLA-DR≤36.35%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发生感染的预警值;CD14~+/HLA-DR≤31.97%可作为判断合并感染性休克的警戒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经皮射频凝固治疗闭合性脾外伤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撞击猪脾区,建立12只猪闭合性脾外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超声造影引导下对损伤的脾进行经皮射频凝固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病理检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例1次性经皮射频凝固止血成功,2例经2次射频凝固止血成功,1例经2次射频凝固治疗失败。对照组脾周积血增多,脾包膜及脾实质呈不同程度的破裂,剖腹探查时均可见血液自破裂口外溢。结论经皮射频凝固闭合性脾外伤的脾活动性出血有较好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保脾治疗闭合性脾外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