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治疗要点。方法从1999年3月-2004年12月共翻修人工髋关节16例,术后随访随访4~70个月,平均24.3个月。对其翻修原因、假体类型、骨缺损修补方法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1例因心血管疾病于术后3年死亡外,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植骨愈合良好,Harris评分优良率81.2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在翻修过程中骨缺损的修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2.
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干上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干上段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995年6月-2000年6月,对2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干上段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髁钢板内固定;手术采用髋外侧切口,暴露股骨颈前方、大粗隆及股骨干上段,在大粗隆尖端前半部凿槽,插入髁钢板刃板,2枚拉力螺钉分别固定股骨距及小粗隆,然后拧入其余皮质骨钉。结果:24例中19例获得8-45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1例坐骨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部份恢复;优良率78.9%;并发症:术中股骨颈裂缝骨折1例,切口感染1列,髋内翻2例,髋外翻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髁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干上段骨折,固定牢靠,可早期负重活动,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强调术前周密计划,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正确锻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10月,采用结构性植骨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先髋脱位22例,29髋。男10例,女12例。左13例,右16例,年龄平均34.6岁(23~42岁)。临床症状主要为患髋疼痛、不稳定和跛行。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6.8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3.8cm,股骨头脱位高度平均为3.9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66.5°,外展23.8°,外旋20.4°,内旋5.3°。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使臼杯完全覆盖,充分软组织松解后髋关节复位。髋臼侧选用骨水泥假体18髋、小髋臼生物型假体5髋和普通生物型髋臼6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10髋、普通骨水泥假体13髋、窄直柄水泥假体柄4髋和长柄骨水泥假体柄2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活动度、双下肢长度差异、并发症等并进行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70~135min),出血400ml(300~65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人工髋臼外展角平均为48.6°,前倾角平均13.2°。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10~47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9.2分(72~93分);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15.3°,外展44.6°,外旋49.5°,内旋26.8°。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1.2cm,2例术后股神经麻痹,术后4个月内恢复。随访期间未见明显植骨块吸收、假体松动和脱位。[结论]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功能和外形。结构性植骨可提供良好的髋臼覆盖,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并可保留骨盆骨量。脱位高度小于4cm经软组织充分松解后能下拉复位,不会造成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永久性麻痹。  相似文献   
74.
三维接骨板结合加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的在三维接骨板结合加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三维接骨板结合加压螺钉系统固定,术后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1.2个月)。对患者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及满意度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临床随访显示骨折愈合率100%,优良率100%,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三维接骨板结合加压螺钉系统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是治疗骨骨转子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背景:掌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用的钢板置入固定形式,其固定后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所有检索截止至2012年8月25日。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掌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发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采用STATA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使用RevMan 5.2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共12个,累计952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种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掌侧入路置入钢板置入固定比背侧入路置入钢板固易发生神经病变[相对危险度=2.19,95%置信区间:1.27-3.76,P〈0.05]与腕管综合征[相对危险度=4.56,95%置信区间(1.02-20.44),P〈0.05],较少发生肌腱刺激症[相对危险度=0.38,95%置信区间(0.17-0.86),P〈0.05]。结果说明,与掌侧入路钢板置入相比,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并发神经病变与腕管综合征的概率较低,而肌腱刺激症则较高,而其他并发症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中国中老年人群症状性膝骨关节炎与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症状性膝骨关节炎与髋部骨折的关系,并依据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7?830例,其中,男性8?405例,女性9?425例;年龄≥70岁占比20.5%。症状性膝骨关节炎患者BMI(23.9±3.9)kg/m2,非症状性膝骨关节炎研究对象BMI(23.8±3.7)kg/m2。症状性膝骨关节炎与非症状性膝骨关节炎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饮酒、吸烟、摔倒和疾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和植骨融合方式对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诊断为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采用三种方法内固定,U型棒23例,Steffee钢板20例,RF系统33例;二种方法植骨融合;两侧横突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50例,后路椎体间Cage植骨26例。结果:随访6个月-10年,患临床症状缓解优良率为92.1%,对滑椎的复位率Steffee钢板和RF系统分别是90.0%和81.8%,U型棒则几乎起不到复位作用,二种椎间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0%和96.2%,结论: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时应彻底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能可靠地将滑椎复位,复位后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椎体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99-08/2003-07采用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对19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均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分级评估。结果:术后随访5.3~27个月(平均16.4个月),3~6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植骨融合,术后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17.5°恢复到6.6°,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瘫痪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手术减压彻底,采用钢板内固定稳定性可靠,植骨融合快,能有效促进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9.
同期多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髋、膝关节是目前临床人工关节置换应用最多的关节,人工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手术,治疗由各种疾病导致的严重关节疼痛、不稳和畸形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效果比较确切,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目前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20年成功率达80%以上,人工膝关节置换15年以上的临床优良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80.
椎间盘组织非压迫作用致神经根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和神经根损害的确切机理尚无定论。影像学资料表明突出程度与症状和神经损害的关系并不确定 ,提示机械性压迫作用并非是唯一主要的因素。作者设计动物实验模型 ,旨在探讨椎间盘组织在确保不压迫神经根的条件下能否引起神经根损害。材料和方法 将 2 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10只。A组先行经前外侧腹膜后入路切取L5 / 6椎间盘 ,然后在背部正中做一 3cm长切口 ,显露椎板。在最下两个椎板间咬一骨窗 ,直径约 0 5cm ,显露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将自体髓核压成扁条状盖于椎板间洞口外 ,髓核与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