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的成骨作用,探索治疗骨不连的新途径。方法选健康家兔18只,建立双侧桡骨中段骨及骨膜缺损1cm模型,6周后,实验侧(右)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体红骨髓2ml,对照侧(左)骨缺损区经皮注射自身外周血2ml。在不同时间内进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及新生组织钙、磷含量测定。临床应用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5例,其中腕舟骨不连7例,肱骨不连3例,股骨不连2例,胫骨不连3例。骨不连时间为7~48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实验侧骨缺损区在骨髓注射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新骨形成逐渐增多,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侧。对照侧无成骨现象。临床应用的15例中,13例在5~9个月骨折愈合,2例未愈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有成骨作用,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骨不连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骨不连部位软组织条件差、不具备开放植骨的病例。  相似文献   
42.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不愈合 2 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临床资料 例 1,女性 ,81岁 ,左髋部摔伤致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活动受限 ,7个月入院。伤后在当地医院曾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 4个半月 ,拍X线片复查 ,认为骨折愈合 ,但去除骨牵引后 ,患者左下肢逐渐出现短缩 ,外旋畸形 ,活动受限。入院后拍X线片见股骨大粗隆上移 ,股骨颈干角变小 ,原骨折线增宽 ,硬化 ,骨折移位 ,出现明显骨不连征象。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脑血栓后遗症 ,左侧肢体轻度偏瘫。于 2 0 0 1年 5月 13日在全麻下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术中见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均为瘢痕组织 ,血运差 ,股骨近端髓腔完全为瘢痕组织充填…  相似文献   
43.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评价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Osteoset(R)人工骨的23例跟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拍摄X线片和计算机扫描加三维重建分析,测定B(o)lher's角、根据CT结果进行Sanders骨折分型;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检查,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随访.[结果] 23例25侧骨折SandersⅡ型7侧,Ⅲ型15侧,Ⅳ型3侧.术前B(o)lher's角4.8°±6.6°,术后B(o)lher's角平均增加26.8°±8.6°,术后3个月Bolher's角平均减少0.4°±2.27°.术后1个月植入的Osteoset(R)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功能优良率92%.[结论] Osteoset(R)人工骨加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满意,人工骨的使用发挥了自体髂骨取骨植骨相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TLICS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在地震伤所致脊柱骨折应用.[方法]汶川地震中解放军总医院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和成都空军医院共收治95例脊柱骨折患者,其中男49例,女46例,记录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受伤机制、骨折特点,并根据患者TLICS评分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95例脊柱骨折患者共有107个椎体受累,其中76例患者被倒塌房屋砸伤,19例患者跳楼所致坠落伤.85个椎体(79.5%)骨折位于胸腰段(T11~L1),36例患者TLICS评分大于4分,15例患者评分等于4分,44例患者评分小于4分.40例患者采用切开手术治疗,8例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47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结论]地震所致脊柱骨折可以采用TLICS评分,据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5.
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地震伤员肢体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5.12地震伤员肢体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VSD技术治疗地震伤员肢体软组织缺损19例,维持负压60 kPa。结果18例经VSD技术引流7 d,1例经2次VSD技术引流14 d,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缩小,肉芽组织新鲜,给予二期缝合或植皮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VSD技术对于地震导致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6.
病例男,69岁,因骑三轮车时不慎翻车挤压右下肢,伤后11 h入院。查体:右下肢石膏托固定,活动受限;右小腿上段外侧可见片状擦皮伤约(3×4)cm,内侧可见一约1 cm长皮肤创口,少量出血,血色呈暗红色,深至骨质,未缝合。右下肢肿胀明显,膝下可见多个张力性水泡,右小腿上段压痛,叩击痛( )  相似文献   
47.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长段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报告1例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成功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体会。方法 对3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骨间背侧神经以及1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查,并行肌电图检查。结果 1名患者术后9个月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能够恢复神经功能。避免了取自体神经的弊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8.
过伸位复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过程中采用过伸体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2000年11月~2004年7月34例患者39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测量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结果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形术,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达到(40.1±23.5)%,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达到(42.5±29.3)%。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9.
地震闭合性软组织挤压伤伤情特点及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闭合性软组织挤压伤的特点和救治方法.方法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126例闭合性软组织挤压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挤压时间<2小时的66例中轻度伤46例(69.7%),中度伤17例(25.8%),重度伤3剑(4.5%);挤压时间3~8小时的31例中轻度伤8例(25.8%),中度伤14例(45.2%),重度伤9例(26.0%);挤压时间>24小时的29例中轻度伤3例(10.3%),中度伤7例(24.1%),重度伤19例(65.5%).挤压时间越短,伤情越轻;受挤压时间越长,伤情越重.结论 地震闭合性软组织挤压伤伤情程度与打压重量和挤压缺血时间有关;肌肉坏死特点是表面皮肤正常深层肌肉坏死,肌肉坏死范围广泛而界限不清,同一块肌肉的坏死肌肉束与正常肌肉束交织在一起,坏死面积浅层小深层大,坏死程度浅层重深层轻.  相似文献   
50.
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的疗效。方法1984年12月~2003年12月,对36例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男19例,女17例;年龄9~21岁,平均15岁。囊肿大小2.5cm×6.0cm~3.5cm×13.0cm,平均3.0cm×8.0cm。位于肱骨近端18例,肱骨干10例,股骨粗隆及股骨颈部8例。既往手术次数:1次23例,2次10例,3次3例。复发距微创治疗时间5~13个月,平均6.5个月。治疗均在门诊进行,摄正侧位X线片定位,先将囊肿内积液吸出,然后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乳剂,剂量根据囊肿大小而定。每隔3.5~4个月重复穿刺1次,直至痊愈。结果36例获随访3~18年,平均5年。穿刺次数3~11次,平均6次。疗效判定:痊愈,囊肿消失,由新生骨充填,26例;大部分愈合,囊肿大部分消失仅残留部分小于1cm的囊腔,经1年以上随访无扩大,6例;部分愈合,囊肿经多次治疗,囊腔明显缩小,但仍残留多个硬化的小囊肿腔,4例。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具有痛苦小、安全有效、医药费用少及勿需住院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