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探讨其骨代谢改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前瞻性健康对照研究方法,对6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以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同时检测骨钙素、降钙素、血钙及炎症急时相反应指标,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显著降低,早期患者的腰椎骨密度显著降低;血清骨钙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骨密度指标与炎症急时相反应指标呈负相关。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密度降低,其原因应是免疫炎症反应、运动受限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炎性骨破坏和新骨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典型病理改变,AS早期以炎症为主,晚期出现异位骨化和骨破坏,异位骨化和骨破坏两种矛盾的表现反映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成骨与破骨过程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AS复杂的新骨形成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BMP/Smads通路密切相关,而破骨细胞则在骨破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ANKL/RANK/OPG系统中的细胞因子是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Micro RNA可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是骨形成、骨吸收、骨重塑和修复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MicroRNA在强直性脊柱炎成骨、破骨机制中的作用,可为A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膝关节超声(ultrasound,US)的表现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RA患者,共138例膝关节,观察膝关节的压痛症状与肿胀体征,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采用US观察灰阶滑膜炎、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PD)信号、骨侵蚀等参数。结果:超声显示膝关节滑膜炎、PD和骨侵蚀的阳性率分别为83.4%(115例)、19.6%(27例)、30.4%(42例),而压痛、肿胀的阳性率为42.0%(58例)、32.6%(45例),US滑膜炎阳性与膝关节压痛及肿胀阳性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超声滑膜阳性率明显高于压痛及肿胀体征。US滑膜炎与ESR(r=0.239,P<0.05)、CRP(r=0.309,P<0.01)有相关性,PD与ESR(r=0.409,P<0.01)、CRP(r=0.425,P<0.01)有相关性,骨侵蚀与CRP(r=0.290,P<0.05)有相关性,与ESR(r=0.142,P>0.05)无相关性。结论:US检测敏感性优于临床检测,且与炎性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更适宜于RA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阎小萍教授采用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归纳阎小萍教授辨治强直性脊柱炎规律,形成肾虚督寒证和肾虚湿热证证候标准,将242例AS患者分两组,分别以补肾强督祛寒汤和补肾强督清化汤治疗4周,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肾虚督寒证组和肾虚湿热证组腰骶脊背疼痛等症状、枕墙距等体征、脊柱痛等评价指标、血沉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达到ASAS(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20、50、70标准者分别为64.05%、29.75%、14.04%;达到BASDAI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50者45.04%;中医疗效评估临床缓解23.97%,显效50.41%,总有效率达91.73%;寒热证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出现恶心呕吐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大便偏稀6例,皮疹1例。结论阎小萍教授寒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确,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舌苔剥脱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就诊的pSS患者,根据舌苔剥脱与否及剥脱严重程度进行分组,Phi相关、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舌苔剥脱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pSS患者182例,其中舌苔剥脱75例(41.2%),无剥脱苔107例(58.8%),其中部分剥脱较全剥更常见,剥脱部位以舌前半部最多见。舌苔重度剥脱患者数量多于轻中度剥脱者。与舌苔无剥脱患者相比,舌苔剥脱患者更常见舌体裂纹(92.0%/41.1%,χ2=48.491,P<0.05)、舌色红/绛(48.0%/23.3%,χ2=12.009,P<0.05)、阴虚证(100.0%/43.9%,χ2=62.739,P<0.05)、气虚证(94.7%/50.5%,χ2=40.046,P<0.05),少见痰湿证(33.3%/72.0%,χ2=26.709,P<0.05),存在高球蛋白血症(89...  相似文献   
26.
干燥综合征(SS)是常见的风湿免疫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医风湿、西医风湿及药学领域专家,深入探讨SS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及优选方案。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后认为,SS早期诊断率低,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自身免疫异常是SS发病的关键因素,气阴两虚是核心病机;SS的舌象极具特点,可能成为本病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突破口;中医药治疗SS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系统受累、个体化治疗、缓解睡眠和情志障碍、疾病早期发挥“治未病”功效及中西药联用增效减毒等方面具有优势,在SS不同阶段均有优势点;中药内服、外治、针刺和针刀均是可选的治疗手段;优选方案应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病情阶段、中医药优势综合制订。应深入研究SS的临床特点和生物标记物对本病患者进行分层,探索建立基于循证证据的SS中医精准治疗方案。基于SS舌象的独特表现,建立疾病早期诊断和不良预后识别模型,实现早期防治,改善预后。未来应大力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S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制定相关指南,优化和规范当前的诊疗,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治疗SS的优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初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SPSS(11.0),从全国九所医院收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39例,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年长者以肝肾不足兼痰瘀阻络为主.在病程方面,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病程最长.各地域间证候分布不同.双手X线分期提示各证候均以Ⅱ期为多,其中寒湿阻络型以Ⅲ期、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以Ⅰ期少见.性别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在证候分布上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口干症的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PSS Statistics 20描述性分析药物出现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使用SPSS Modeler 14.1通过网络图得到药物间的链接关系,将链接>1的药物导入Gephi 0.9.2中,绘制复杂网络,实现数据可视化,并进行模块...  相似文献   
29.
30.
AKA(抗角蛋白抗体)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抗角蛋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此抗体即可表现出阳性。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抗角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60%~70%。该指标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很有帮助,约1/3类风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