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4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218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衰老大鼠肾脏PAI-1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SYBR 绿色荧光染料Ⅰ(SYBR GREENⅠ)定量PCR法,对来源珍贵的微量组织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其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研究. 方法取24月龄的老年大鼠、3月龄青年大鼠各6只,提取其肾脏组织的RNA, 采用SYBR GREEN I实时检测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纤溶酶系活化剂抑制物-1(PAI-1)基因的表达,并用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H)作为外参. 结果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PCR产物特异,将PAI-1的拷贝数与G3PDH的拷贝数相除,青年大鼠肾脏PAI-1表达水平为(1.27±0.90)×10-3,老年大鼠肾脏PAI-1表达水平为(3.84±2.00)×10-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只要严格控制PCR反应条件,SYBR GREENⅠ定量PCR法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定量PCR方法对来源珍贵的微量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并证实了老年大鼠肾脏PAI-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Robo2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肾脏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对胚龄12.5、13.5、14.5、15.5、16.5、17.5、18.5d和生后日龄1d、1周、5周共10组小鼠肾脏组织中的Robo2 mRNA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龄12.5、13.5、14.5、15.5、16.5、17.5d和成年小鼠肾脏Robo2蛋白表达部位.结果 实时定量RT-P CR结果显示,Robo2蛋白表达水平在胚龄12.5、 13.5、 14.5d时最高,随后明显下降,在出生后维持低水平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obo2最初在胚肾的后肾间充质表达,而不在输尿管芽表达,随着胚龄增加及肾脏发育,Robo2表达于后肾间充质细胞膜、围绕输尿管芽的浓缩帽状间充质、逗号形体和S形体以及肾小囊体,最终表达于肾小球足细胞.另外,部分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有微弱Robo2表达.在Robo2基因缺失后,肾单位发育异常,部分肾小管、集合管扩张.结论 Robo2通过调控后肾间充质与输尿管芽相互作用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对肾单位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是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向腹腔内注入腹透液,通过腹膜毛细血管的弥散、对流、超滤作用,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水分,达到治疗目的[1]。腹膜透析是一项以居家治疗为主、医护人员随访为辅的治疗模式,对  相似文献   
84.
目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disease,ESRD)的重要共同通路。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对慢性肾脏病具有保护作用,但其能否抑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在体内构建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观察氯沙坦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UUO组(n=20),UUO氯沙坦治疗组(n=20)。术后氯沙坦治疗组予以氯沙坦灌胃,剂量20mg·kg-1·d-1。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冰冻组织行E-cadherin,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UUO组大鼠第7天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肾小管管腔扩大,小管萎缩,间质增宽及炎细胞浸润,部分小管间质纤维化;第14天间质纤维化表现更为严重。与对照组相比,UUO模型组大鼠第7天、第14天肾间质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显著下降,而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表达增加。与UUO模型组比较,UUO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明显减轻,肾组织E-cadherin表达增加,Vimentin,α-SMA,β-catenin和ZEB1的表达减少。结论:氯沙坦可抑制大鼠体内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氯沙坦抑制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因子β-catenin/ZEB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于2011年11月22日~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会议主席陈以平教授,执行主席陈香美院士。  相似文献   
86.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部分肾切除大鼠模型中有明显的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以及纤维蛋白相关抗原(FRA)沉积,提示肾小球局部有凝血酶的活化[1]。本研究从模型制备早期开始采用特异的凝血酶阻滞剂人工重组水蛭素进行了干预性治疗,以观察重组水蛭素延缓慢性进行性肾...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后系膜细胞AngⅡ受体基因表达和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的情况。方法:从6月龄人胎肾培养系膜细胞,经AngⅡ刺激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胎肾系膜细胞AT1和AT2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分别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系膜细胞产生的FN和基因表达。结果:①经10-8、10-7、10-6和10-5mol/L的AngⅡ刺激48h后,系膜细胞的AT1受体mRNA表达均有升高,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AT2受体mRNA仅在10-5mol/L浓度的AngⅡ刺激下才有微弱表达。②10-7、10-6和10-5mol/L的AngⅡ能明显促进系膜细胞产生FN和FN的mRNA表达的上调,并与AngⅡ刺激浓度呈正相关。结论:AngⅡ刺激后可使系膜细胞的AT1受体基因表达和FN的产生明显增加,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AngⅡ高浓度可以使AT2受体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88.
利用SSO探针检测中国北方人IDDM患者HLA-DR基因频率及其临床意义毛正宽,黄夜明,潘长玉,刘述文,柏立群,陈香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HLA-Ⅱ类抗原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利用PCR技术和30种SSO探针...  相似文献   
89.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机体免疫失调产生一系列自身抗体所导致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在疾病初期,有尿检或者肾功能异常者占25%~50%,而肾活检显示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严重的肾脏损害增加了SLE的病残率及病死率.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目前导致我国继发性肾损害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健康人群心血管超声结构和功能及血脂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心血管超声结构和功能及血脂的增龄性变化,进一步阐明动脉硬化发生机制,以指导老龄人群动脉硬化的早期防治。方法从沈阳市、大连市和北京市中心筛选健康居民852人,依据年龄分为4组:≤44岁组205人,45~59岁组241人,60~74岁组254人,≥75岁组152人。检测血压和血脂,心脏超声测定各房室腔径、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升主动脉径等41项指标;B型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参数等14项指标。结果采用|r|≥0.25,P≤0.01作为同时序年龄相关变量入选标准,经相关分析发现,脉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内径、二尖瓣A峰前壁值、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与时序年龄呈线性正相关(r分别为0.521、0.425、0.258、0.17、0.274和0.181,P均<0.01),二尖瓣E峰侧壁值和高密度脂蛋白与时序年龄呈线性负相关(r为-0.25和-0.251,P<0.05)。结论脉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内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脉结构、各血流参数的独立因素;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总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