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0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47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56篇
  1篇
中国医学   99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肾移植术后眼部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眼部并发症,方法:对89例(156眼)肾移植术后有眼部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临床资料,眼前段,眼底,眼压,视野,结果:89例(156眼)中白内障102眼(65.4%),青光眼46例(29.5%),外眼病毒或真菌感染24眼(15.3%),眼底病变17眼(10.9%),其中巨细胞病毒(cytomeglovirus,CMV)性视网膜炎和急性视网膜坏死(acute retinal necrosis,ARN)是严重影响视功能的眼底并发症,眼部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5年内,平均为术后3.7年。结论:肾移植术后眼部并发症主要与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有关。患者在肾移植术后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比较慢性病贫血 (ACD)与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 (EPO)水平 ,探讨ACD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EPO。结果 ACD组EPO水平比正常对照组升高达 (4 37± 1 52 )ng/ml(P <0 .0 1 ) ;IDA组EPO水平显著升高达 (1 0 99± 3 1 1 )ng/ml(P <0 .0 1 ) ;ACD组与IDA组比较 ,EPO水平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ACD组和IDA组的EPO与血红蛋白 (Hb)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ACD组的相关程度比IDA组低 (ACD组r =- 0 .7394,IDA组r=- 0 .961 3)。结论 ACD患者存在EPO相对不足 ,提示EPO相对不足可能是AC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钛铗联合过氧化氢冲洗诊治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钛铗联合过氧化氢冲洗诊治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10月-2002年10月在该院急诊内镜中发现消化性溃疡出血病例选择性使用3%过氧化氢冲洗后行钛铗止血。结果:48例患者61个溃疡,52处出血灶。出血源暴露:显效47处,有效5处,总有效率为100%。止血效果:钛铗止血成功51处,成功率98.1%。结论:钛铗治疗所致组织损伤小、安全、有效,无并发症,联合使用过氧化氢冲洗可以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更准确地钳夹出血灶,缩短操作时间,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是一种较理想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其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是主要死因。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本病不典型病例约20%,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2001-01~2005-01收治的川崎病患者16例,误诊10例;占川崎病人总数60%左右,现就误诊10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5.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该病发病率高,并常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失语、失读、失写、共济失调,甚至有的出现痴呆.康复锻炼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社会都至关重要.我们自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对35例中风患者施行康复锻炼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干预对下肢动脉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家庭随访干预进行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情况。[结果]两组家庭随访1年后合理饮食、康复训练、严格戒烟、坚持服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随访干预可以强化下肢动脉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病人自我管理意识,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人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细胞内Hsp90α和20S蛋白酶体的表达的变化以及Hsp90α表达下调后对20S蛋白酶体功能的影响;明确热休克蛋白90α对20s蛋白酶体功能的影响。方法以500μMH2O2建立氧化应激HepG2细胞模型;通过ROS探针法观察细胞在不同氧化应激条件下ROS的分布和含量,通过MTT比色法观察氧化应激对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氧化应激对细胞内Hsp90α及20S蛋白酶体的合成的影响;以pSilencer2.1-U6neo载体,用电穿孔法建立稳定的Hsp90α抑制表达细胞株,通过检测糜蛋白酶活性观察氧化应激和降低Hsp90α表达对蛋白酶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氧化应激后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多,且分布从胞浆向胞核转移;随着作用时间延长,H2O2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增强;氧化应激导致胞内Hsp90α表达量先增加后降低,20S蛋白酶体表达量明显降低;siRNA干扰组蛋白酶体活性显著下降。结论氧化应激可影响细胞内Hsp90α和20S蛋白酶体的表达并改变其细胞内分布;氧化应激及降低Hsp90α的表达均可影响蛋白酶体的活性;Hsp90α对蛋白酶体功能维持起保护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最适线栓头端直径,并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PET)检查缺血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方法将兔龄5~6个月的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其中假手术组3只,手术组24只。根据线栓头端直径不同再将手术组随机分为0.250.29(A组)、0.300.34(B组)、0.350.39(C组)及0.400.45mm组(D组),每组6只兔。所有兔在手术后30min、3及6h行脑PET检查,6h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查结束后,解剖观察并取脑组织做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①有1/3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②手术组24只兔中,有15只模型成功,线栓进入大脑中动脉,A、B、C及D组插线成功的比例分别为3/6、5/6、5/6及2/6,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缺血30min,15只成功模型的PET结果即显示双侧基底核、颞叶、顶叶皮质葡萄糖代谢率的比值(右侧/左侧)下降,且随缺血时间延长下降越明显;假手术组无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A、B、C、D组比值下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P<0.05)。④A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未发现明显异常;B、C及D组6h神经功能评分≥2级,TTC染色可见明显的梗死病灶。结论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最佳线栓头径为0.30~0.40mm。PET检查对早期血流量减少很敏感,可作为研究脑缺血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医院住院老年患者标本检出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6份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113株占52.3%,其中肠杆菌占首位(22.7%),沙雷菌次之(18.1%),铜绿假单胞菌占8.8%,大肠埃希菌占2.8%;革兰阳性球菌38株占17.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占5.1%,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分别为4.2%、5.5%,A群链球菌占2.8%;各类真菌65株占30.1%。标本来源以痰为主(96.8%)。结论加强老年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检测及药敏监测非常必要,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并分析老年患者麻醉后出现的问题。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收并经麻醉后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400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麻醉,并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麻醉后均经全程监测及观察,医生与护理人员在手术中发现的因麻醉而引起的高血压或低血氧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患者,都已及时进行了处理,在麻醉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死亡病例的发生。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应选取适量的药剂及相应的方法进行麻醉。并对麻醉过程中全程监测及观察,便于患者出现不良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减少患者因麻醉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或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