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2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目的 探讨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70 284名3~12岁上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新生儿时期数据(包括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喂养方式)等信息,分析高出生体质量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孩高出生体质量组和正常出生体质量组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及性别因素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1,95%CI 1.33~1.51,P<0.05)、肥胖(OR=1.45,95%CI 1.31~1.62,P<0.05)、重度肥胖(OR=1.51,95%CI 1.35~1.68,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及新生儿特征因素(包括孕周、喂养模式)后,高出生体质量是引起儿童超重(OR=1.40,95%CI 1.31~1.50,P<0.05)、肥胖(OR=1.44,95%CI 1.28~1.61,P<0.05)、重度肥胖(OR=1.42,95%CI 1.25~1.60,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出生体质量是儿童超重、肥胖和重度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背景 肝恶性肿瘤是全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浦东新区居民肝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资料依然缺乏。目的 了解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特征与所导致的寿命损失,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浦东新区户籍人口为对象,以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出死亡日期在2002-2019年的肝癌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居民死因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编码与归类,肝癌的编码范围为C22。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平均减寿年数(A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以及标化潜在减寿率(SPYLLR),对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情况以及肝癌导致的寿命损失情况进行分析。肝恶性肿瘤死亡率与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12 522例,年均粗死亡率为25.3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29/10万。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粗死亡率:APC=-1.88%,Z=-12.468,P<0.001;标化死亡率:APC=-4.71%,Z=-10.601,P<0.001)。男性、女性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2002-2019年15~59岁、60~79岁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1),80岁以上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率保持稳定(P=0.053)。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98 580年,PYLLR为2.00‰,AYLL为7.87年/人,SPYLL为61 767年,SPYLLR为1.25‰。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PYLLR、SPYLLR、AYLL总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除2002-2010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死亡AYLL保持稳定(P=0.853)。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81 126年,PYLLR为3.29‰,AYLL为9.20年/人,SPYLL为50 225年,SPYLLR为2.04‰。女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为17 454年,PYLLR为0.71‰,AYLL为4.72年/人,SPYLL为10 942年,SPYLLR为0.44‰。浦东新区男性居民肝癌死亡PYLL、PYLLR、AYLL、SPYLL及SPYLLR均大于女性。结论 2002-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肝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逐年下降,但仍引起了严重的寿命损失,肝癌对于男性及80岁高龄老年人群的危害需进一步关注,需采取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对于男性人群以改善行为危险因素为重点,降低肝癌对该人群的危害;对于高龄肝癌患者,应注重临终关怀与支持治疗工作,改善该人群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63.
阴洁尔康外用抗菌洗液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阴洁尔康外用抗菌洗液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25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26例,治疗组采用阴洁尔康外用抗菌洗液冲洗阴道,对照组采用3%苏打水冲洗阴道,并将制霉菌素栓10万U每晚塞入阴道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3%,对照组79.37%,2组总有效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改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洁尔康外用抗菌洗液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迅速缓解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64.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糖尿病城乡分布的研究依然较少。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现状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区域内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2010—2020年报告的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各街道、镇居民糖尿病死亡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浦东新区糖尿病死亡现状与变化趋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糖尿病死亡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开展趋势面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37.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90/10万,早死概率为0.52%。2010—2020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粗死亡率=5.59%,Z=13.887,P=0.001;APC标化死亡率=2.06%,Z=4.547,P=0.001;APC早死概率=1.50%,Z=2.476,P=0.035)。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早死概率在南北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APC由北向南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APC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空间正相关(P粗死亡率<0.001,P标化死亡率<0.001,P早死概率=0.00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的高-高聚集区域为浦东新区西部,均包含6个街道与1个镇且存在部分地理重叠;标化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为浦东新区中部的川沙新镇与宣桥镇;浦东新区西部包含3个街道及2个镇的区域为早死概率的高-高聚集区。
结论
2010—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浦东新区西部城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较高,中部城郊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引起关注。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神经性厌食患者(AN)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征及其与临床进食态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的AN患者92例(限制型46例,暴食/清除型46例;早发16岁及以前48例,晚发16岁后44例),选取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92例,采用防御机制问卷(DSQ)来评估防御机制特点,用进食态度问卷(EAT-26)来评估被试的进食态度,比较AN组和HC组间的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差异,比较AN不同亚组(按临床亚型和发病早晚分组)心理防御机制和进食态度的差异,分析AN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进食态度、BMI及病程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AN组在DSQ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得分高于HC组[(4.49±1.13)分vs (3.55±0.93)分、(4.33±0.76)分 vs(3.88±0.69)分,均P<0.01]; EAT-26总分及其三个分量表(节食、暴食和食物关注、口欲控制)得分均高于HC组(均P<0.01)。与限制型患者相比,暴食/清除型患者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较高[(4.49±1.06)分 vs (4.79±1.13)分,P=0.010]; EAT-26总分及对暴食和食物关注分量表得分较高(P<0.001)。 DSQ中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r=0.472,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315,P=0.002)与EAT-26总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34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57, P=0.014)与节食分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r=0.523, P<0.001)、中间型防御机制(r=0.267, P=0.010)与暴食和食物关注得分呈现正相关;DSQ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r=0.375, P<0.001)与病程成显著正相关;DSQ各因子分与BMI之间的相关系不显著(r=-0.15~0.25,均P>0.05)。结论神经性厌食患者防御机制偏? 相似文献
66.
67.
68.
目的:检测所制备的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LVFX/CMC)微球在人工消化液中和大鼠体内结肠靶向释药的性能。方法:以分光光度仪测定微球在人工消化液中的累积释放量,电镜观察微球在人工消化液中形态的改变。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LVFX/CMC微球(含40 mg左氧氟沙星)及等量左氧氟沙星溶剂灌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LVFX/CMC微球和左氧氟沙星(LVFX)灌胃后大鼠盲肠、结肠中药物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左氧氟沙星壳聚糖微球在人工胃液介质中溶解缓慢,2 h仅释药8.62%;在人工小肠液介质中溶解速度稍见加快,6 h释药29.39%,但表现为药物缓释曲线,24 h仅释药42.13%;在人工结肠液中,4 h后释药84.56%,24 h内累积释药量为93%。扫描电镜观察人工胃液中的微球明显溶胀,稍见变形;人工结肠液中的微球溶解,粒径明显减小。灌胃后LVFX/CMC微球组5和9 h时段盲肠、结肠药量明显高于LVFX组。结论: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在体外、体内实验中的释放符合结肠靶向释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控制性促排卵及卵泡抽吸会降低黄体期的激素水平,导致黄体功能不全、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增加,影响治疗效果.黄体支持成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常规治疗,但药物的种类、剂量、剂型及使用时间尚无统一标准[1].孕酮仍为目前最常用的药物,疗效肯定.黄体支持的药物及给药方式虽多,但是由于经济原因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肌肉注射黄体酮仍然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黄体支持最常用的给药途径[2].黄体酮为油剂,肌肉注射被认为是一种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肌肉注射后局部会产生硬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而注射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患者耐受性差,若护理干预措施不当,将直接影响着黄体支持的效果及妊娠结局[3].本文将对我科四年来黄体支持期肌肉注射皮肤的护理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0.
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候选药物通过临床试验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合理的体外模型来对药物的体内行为进行预测。总结已有的、用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和药物毒性,基于细胞水平的体外模型。目前药物肠吸收的模型主要有动物体内实验和使用人造细胞膜、细胞系及肠组织的体外实验;药物分布模型包括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模型、药物向各组织分布的模型及透血脑屏障模型;药物代谢包括代谢稳定性、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毒性几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