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8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总结接触苯扎氯铵后发生的颗粒状角化不全(GP)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 - 8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的7例有苯扎氯铵接触史的GP病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皮损表现、病理检查、治疗和随访信息。结果 7例GP均为成年患者,典型表现为发生在间擦部位的红斑和棕色鳞屑,呈环状分布。7例患者均报告近期接触过含有苯扎氯铵的消毒液。7例患者共收集10份皮损标本,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特征性角化过度和角质层内蓝灰色细颗粒状角化不全。停止暴露于苯扎氯铵1个月后皮损均好转。结论 GP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苯扎氯铵暴露史有助于诊断GP。  相似文献   
52.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HMF)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14例患儿中男5例,女9例。诊断年龄4~13岁,发病年龄3~12岁,病程9个月~7年。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的色素减退斑,局部融合。皮肤镜下见色素减退呈波点状、斑马样和网格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精子样、短细线状和星状血管结构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色素减退斑均表现为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可见较多高折光异形细胞。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下部和基底层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核深染,部分扭曲呈脑回状,部分聚集呈Pautrier微脓疡。免疫组化:CD3均阳性,CD20均阴性,4例仅CD8阳性,10例CD8、CD4均阳性。12例患儿采用NB-UVB照射治疗,8例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例复发再次照射后完全消退。2例分别给予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治疗,6个月和8个月后消退面积>80%。本研究显示皮肤影像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NB-UVB治疗HMF安全有效,HMF预后一般良好,但...  相似文献   
53.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双下肢起疹伴瘙痒25年。患者25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红色丘疹,伴瘙痒,偶有水疱。病情迁延不愈,皮损渐增多。该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诊疗,先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皮肤淀粉样变,给予多种治疗,无明显疗效,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4.
1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因跛行16年,左足背斑块4年,于2007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岁时家长发现其双下肢长短不一,左下肢长于右下肢,行走跛行,未就诊.随年龄增长左下肢粗于右下肢,同时左下肢皮温高于右下肢.4年前左足踝关节外侧出现数个米粒大淡红色丘疹,瘙痒,搔抓后局部溃疡结痂.  相似文献   
55.
目的:评估Lux 154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面部瘢痕患者60例,接受1 540nm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每隔4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评估治疗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中痊愈14例(23.33%),显效27例(45.00%),有效12例(20.00%),无效7例(11.67%),总有效率88.33%。不良反应为治疗即刻疼痛、红斑、水肿、炎症后色素沉着。结论:Lux 1 540nm铒玻璃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瘢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6.
上皮样肉瘤     
报告1例跖部上皮样肉瘤.患者男,40岁.右足跖部结节2年,溃疡4~5个月.皮肤科检查:右足跖中央一5 cm×2 cm、深约1 cm的溃疡,周边少许肉芽样组织生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部可见栅状肉芽肿样瘤细胞团块,中央有坏死表现,周边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象增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而不表达CD31和S-100蛋白.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染色均符合上皮样肉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皮肤基底细胞癌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和COX-2的表达情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对照组、23例基底细胞癌、18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60.87%和66.67%。COX-2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COX-2的表达率分别为65.22%和66.67%,且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Survivin的表达和COX-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蛋白和COX-2在皮肤基底细胞癌和皮肤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2至2021年11例寻常型银屑病合并B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1例寻常型银屑病合并BP患者中,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67.73±13.06)岁,银屑病均先于BP发病,平均间隔时间为(15.95±13.17)年。11例BP均发生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上。5例有明确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史,8例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6例患者检测BP180抗体均为阳性,4例患者检测BP230抗体仅1例阳性,8例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给予四环素类、烟酰胺及局部外用激素治疗,其中1例给予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随访半年至6年,8例患者无新发水疱,银屑病局限性复发,3例死亡。结论: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相对少见,中老年男性多见,中重度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后先对糖皮质激素规律减量,较少引起银屑病加重。  相似文献   
59.
成功治愈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致成人暴发性紫癜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表皮葡萄球菊败血症致成人暴发性紫癜1例,患者女,27岁。双下肢反复出现瘀斑,肿痛3个月,发热2个月,12h内疼痛性瘀斑迅速扩展,并出现血疱及皮肤坏死,骨骼及血培养可见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经抗感染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基本治愈,患处遗留黑色焦痂及淡褐色斑片。  相似文献   
60.
14例肛周生殖道疣状皮损 ,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并给予 5 %咪喹莫特霜外用治疗 ,每周 3次 ,每次经过夜维持 8小时 ,共 4个月 ,对治疗后 4~ 7周仍无反应的最大皮损予以切除 ,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组织学检查 ,分别应用抗S10 0、ⅩⅢa多克隆抗体和L1、CD6 8、溶菌酶和CD4 5RO单克隆抗体对单核巨噬细胞、树枝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标记。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PV衣壳抗原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PV 6~ 11,16~ 18及 31~ 33~ 35。并对真皮浅层 0 2 5mm厚区域中ⅩⅢa因子阳性的树枝状细胞进行计数 ,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