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通过研究CLC-3在人右心房的表达特点及影响表达的相关因素,探讨CLC-3蛋白与容量敏感的氯离子电流(ICl.vol)的关系.方法 取33例心脏手术患者右心房组织,半定量RT-PCR检测CLC-3 mRNA;选取可能影响CLC-3 mRNA表达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房颤、右房横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免疫组化检测CLC-3蛋白的表达,并观察CLC-3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结果 RT-PCR和免疫组化均可检测到CLC-3的表达,且CLC-3蛋白分布在细胞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LC-3 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是否房颤、右房横径没有相关性.结论 CLC-3可能不是介导ICl.vol的通道蛋白.  相似文献   
72.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反映镇静深度,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差[1].指端末梢动脉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集,其指容积波幅可反映麻醉深度,尤其是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强[2,3],但它是非参数指标;末梢灌注指数(TPI)将指容积波转化成为0~100的指数,以数字大小反映指端末梢动脉收缩程度.本研究拟评价TPI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3.
TolllikereceptorsarethehumanhomologueoftheDrosophilaTollprotein.TheybelongtotheIL1receptorfamilycontainingrepeatedleucinerichmotifsintheirextracellularproteinandarelinkedtoasignalingpathwaythatinvolvestheIL1receptorassociatedkinaseandNFκB.Recentstudieshavesuggestedthatautologousheatshockprotein70(hsp70)servesasadangersignaltotheinnateimmunesystem[1].Interestingly,microbialhsp70alsoinducesaproinflammatoryresponseininnateimmunecells,suggestingthatdamagedautologouscellsandmincrobialpathogens…  相似文献   
74.
疼痛教育培训对护士术后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很多镇痛方法特别是病人自控镇痛 (PCA)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术后疼痛 ,但仍有 5 0 %~ 70 %的病人术后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1 ] ,关键在于缺乏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体系。近年在欧美流行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是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的最佳模式 ,即以护士为基础 ,以麻醉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模式。护士在术后疼痛管理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因此 ,提高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是术后镇痛的关键。国外研究提示 ,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提高护士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态度 ,从而有效地帮助病人控制疼痛[2 ] 。国内未见相关报道 ,为提高护士对术后疼痛管理知识的水平和态度…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丁丙诺啡和单用丁丙诺啡对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和 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例ASAⅠ~Ⅱ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痫前期剖宫产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胎儿娩出后氟比洛芬酯+术后丁丙诺啡PCIA)、B 组(术后氟比洛芬酯+丁丙诺啡PCIA)和C 组(术后丁丙诺啡PCIA),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2、4、12、24h 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say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前、术后4、12 和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浆儿茶酚胺和内皮素的水平。结果 A 组和B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A 组和B 组各时点Ramsay 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A 组和B 组术后各时点MAP 和HR 均明显低于C 组(P<0.05);术后24h 内PCIA 按压次数A 组和B 组明显低于C组(P<0.05);A 组和B 组术后各时点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内皮素水平均明显低于C 组(均P<0.05);A 组术后4h 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B 组(P<0.05);A 组和B 组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C 组(均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抑制术后应激,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在胎儿娩出后应用氟比洛芬酯并结合术后丁丙诺啡进行PCIA更适合用于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后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硫酸镁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腰麻剖宫产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36周以上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硫酸镁组鞘内注射0.5%布比卡因2 m L+舒芬太尼2.5μg+硫酸镁50 mg,对照组给予0.5%布比卡因2 m L+舒芬太尼2.5μg。若术中患者诉疼痛,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1,术后给予芬太尼自控镇痛。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后芬太尼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婴儿情况。结果硫酸镁组麻醉维持时间(233.4±17.2)min,运动阻滞持续时间(204.8±20.1)min,均长于对照组[(192.4±12.4)、(173.6±17.5)min,P<0.05]。术后4 h硫酸镁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硫酸镁组芬太尼用量(157.3±45.5)μg,低于对照组[(243.5±48.7)μg,P<0.05]。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和呕吐、瘙痒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胎儿娩出后1 min和5min的Apgar评分都在7分以上。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鞘内注射硫酸镁可以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且不增加胎儿和母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唤醒试验中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的胶质瘤病人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异丙酚组(SF组,n=20)和瑞芬太尼+异丙酚组(RF组,n=20)。在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SF组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1~0.2 ng·ml~(-1),RF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1~2 ng·ml~(-1),开颅期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6μg·ml~(-1),唤醒期为1μg·ml~(-1)。观察循环、呼吸、颅内压的变化,计算脑灌注压,记录唤醒时间。结果两组循环稳定,术中自主呼吸,SpO_2在98%以上。呼吸暂停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两组均为45%。与术前比较,两组开颅期分钟通气量下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颅内压升高,SF组脑灌注压降低(P<0.05),唤醒期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RF组唤醒时间短于SF组(P<0.05)。两组唤醒后镇静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可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唤醒试验中。  相似文献   
79.
为了合理利用焦化蜡油(CGO),采用甲酸/H2O2体系降低流化催化裂化(FCC)进料的含硫量。本文采用KIO3氧化和LC三组分分离法确定了焦化蜡油中噻吩硫含量。选用二苯并噻吩作为模型化合物,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甲酸/H2O2体系氧化脱硫的最佳实验条件,同时在该反应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溶剂萃取氧化后CGO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80.
心外膜脂肪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心外膜脂肪分泌多种脂肪因子,探讨心外膜脂肪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4例心脏手术患者,分非冠心病组(Ⅰ组,n=11)和冠心病组(Ⅱ组,n=23),于术前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脂联素、白细胞介素(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体外循环(CPB)前取两组患者心外膜脂肪及Ⅱ组患者腿部大隐静脉处皮下脂肪.分为A(Ⅰ组心外膜脂肪),B(Ⅱ组心外膜脂肪)及C(Ⅱ组腿部皮下脂肪)行CD6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脂肪中脂联素mRNA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A组及C组脂肪CD68+细胞浸润明显减少,A组:12.0±4.3(P<0.05),B组:34.0±6.8,C组:4.0±1.6(P<0.01);与B组比较,A组及C组心外膜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高于B组,A组:(327.44±35.61)CNT/mm2(P<0.05),B组:(110.32±29.35)CNT/mm2,C组:(631.59±46.14)CNT/mm2(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局部产生的炎症反应促进了冠脉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