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经皮射频治疗肝癌及其活体穿刺活检结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经皮超声或CT引导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分体活检针穿刺活捡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48例经皮超声或CT引导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并作了穿刺活检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病人取得病理诊断,2例未能诊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超声或CT引导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应用分体活检针穿刺活俭安全有效,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32.
33.
΢С�ΰ�����������ƽ�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2001年制定的标准,将单发的直径≤2cm的肝癌定为微小肝癌,单发的直径〉2cm、≤5cm的肝癌为小肝癌。目前,微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术中应用氟比洛芬是否可以减少静脉麻醉导致的呼吸抑制的发生。【方法】选择射频治疗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和N组,每组各30例,其中K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50mg,N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两组均以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微量泵维持麻醉。使记录术前、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5min及患者术后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苏醒时间;记录出现术中体动、呼吸暂停的例数。【结果】瑞芬太尼用量K组[(0.22±0.03)mg]显著少于N组[(0.51±0.07)mg,P〈0.01]。术中体动K组(2例)少于N组(7例),呼吸暂停N组(12例)显著大于K组(2例)。【结论】氟比洛芬可以减少肝癌射频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降低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肝癌手术切除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目前肝癌治疗的首选[1]。但由于我国肝癌90%以上有HBV感染背景,多数合并肝硬化[2],患者就诊时晚期癌多、肝功能差,仅有20%~37%能获得手术根治性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总结经皮B超、经皮CT引导、腹腔镜直视下引导和开腹术中引导4种方法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经验。方法537例小肝癌按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分别采用上述4种方法之一引导射频治疗。其中经皮B超引导512例,经皮CT引导8例,腹腔镜直视下引导9例,开腹术中引导8例。结果手术所需时间最短为经皮B超引导(55.26±18.57)min,最长为开腹术中引导(213.57±13.4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最短为经皮B超引导(4.44±2.53)d和经皮CT引导(4.20±1.64)d,最长为开腹术中引导(11.14±4.49)d。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开腹术中引导最高(25.0%)。4种引导方法的死亡率和完全消融率相近。结论4种引导方法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各有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其中,经皮B超引导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是首选的引导方法。当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经皮B超引导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3种引导方法,尽量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7.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较为少见、高度侵袭性的原发肝脏恶性肿瘤。ICC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手术治疗是惟一的根治性手段,局部治疗近年技术有较多大的进展,主要包括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可贯穿于ICC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早期ICC病人,局部治疗有达到治愈的可能;对于中晚期ICC病人,局部治疗可以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甚至有机会通过局部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而辅助介入治疗或者放射治疗也可以降低根治性术后病人复发的风险。由此可见,局部治疗是IC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38.
1背景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84.1万例,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病例的46.7%[2-3]。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我国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背景,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病情复杂,预后差,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4]。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系统性药物治疗对肝癌各种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及其联合治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肝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涌现,也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3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HCC)为主,占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对肿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 并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随访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98例, 并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长院行肝血管瘤切除的肝组织30例作为正常肝脏组织对照,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情况; 并分析HMGB1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及其对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HMGB1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 肿瘤组织表达率为91.84%, 癌旁组织表达率为21.43%, 正常肝组织无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HMGB1的表达高低与肿瘤包膜的情况存在相关, 与其他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全组1、3、5年总体生存率为: 83.5%、58.2%、49.4%;无瘤生存率为: 60.7%、40.6%、36.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表达水平是影响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HMGB1高表达组(57例), 无或低表达组(4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4%、42.7%、37.7%及89.3%、69.3%、57.5%(P=0.028): 相应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1%、31.6%、26.1%及68.4%、47.1%、45.1%(P=0.047)。  结论  HMGB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呈负相关, HMGB1的高表达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可以作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