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675篇 |
免费 | 4536篇 |
国内免费 | 26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41篇 |
儿科学 | 883篇 |
妇产科学 | 466篇 |
基础医学 | 3903篇 |
口腔科学 | 903篇 |
临床医学 | 12011篇 |
内科学 | 6836篇 |
皮肤病学 | 746篇 |
神经病学 | 1850篇 |
特种医学 | 309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8篇 |
外科学 | 6357篇 |
综合类 | 26187篇 |
预防医学 | 10736篇 |
眼科学 | 793篇 |
药学 | 10534篇 |
163篇 | |
中国医学 | 10407篇 |
肿瘤学 | 24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7篇 |
2023年 | 1945篇 |
2022年 | 2084篇 |
2021年 | 2511篇 |
2020年 | 2286篇 |
2019年 | 1826篇 |
2018年 | 1710篇 |
2017年 | 1170篇 |
2016年 | 1529篇 |
2015年 | 1640篇 |
2014年 | 4577篇 |
2013年 | 3341篇 |
2012年 | 3903篇 |
2011年 | 4165篇 |
2010年 | 4160篇 |
2009年 | 4100篇 |
2008年 | 3841篇 |
2007年 | 3986篇 |
2006年 | 3805篇 |
2005年 | 3809篇 |
2004年 | 3626篇 |
2003年 | 3185篇 |
2002年 | 2642篇 |
2001年 | 2600篇 |
2000年 | 2948篇 |
1999年 | 2904篇 |
1998年 | 2701篇 |
1997年 | 2766篇 |
1996年 | 2651篇 |
1995年 | 2447篇 |
1994年 | 2150篇 |
1993年 | 1600篇 |
1992年 | 1505篇 |
1991年 | 1402篇 |
1990年 | 1248篇 |
1989年 | 1073篇 |
1988年 | 539篇 |
1987年 | 522篇 |
1986年 | 477篇 |
1985年 | 435篇 |
1984年 | 341篇 |
1983年 | 372篇 |
1982年 | 354篇 |
1981年 | 239篇 |
1980年 | 177篇 |
1979年 | 143篇 |
1978年 | 73篇 |
1976年 | 36篇 |
1965年 | 43篇 |
1964年 | 3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陈峻青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1):994-996
2010年10月日本胃癌学会修订出版了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3版,以附本形式发表了首版《胃恶性淋巴瘤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鉴于近年恶性淋巴瘤研究进展迅速,分类精细,诊断准确,治疗主导地位由外科治疗转变为非外科治疗[2],而且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诊治诸方面均发 相似文献
992.
直肠癌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与病理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42 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盆腔常规MRI 及DWI 的扫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癌切除并病理组织学检查.测量肿瘤及正常直肠肠壁的ADC 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的ADC 值分别为(0.76 ± 0.11) × 10-3mm2/s 和(1.22± 0.16) × 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鉴别直肠癌与正常直肠肠壁的ADC值的最佳分界值为0.96 × 10-3 mm2/s,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7.6%.(2)1 例高分化,33 例中分化及5 例低分化直肠腺癌的ADC 值分别为0.78 × 10-3 mm2/s,(0.75 ± 0.12) × 10-3 mm2/s 及(0.77 ± 0.11)×10-3 mm2/s.中分化与低分化直肠腺癌的ADC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0T 磁共振DWI 能提高直肠癌的检出率,直肠癌原发灶的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直肠肠壁的ADC 值,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腺癌的ADC 值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通过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MF)对小鼠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 17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探讨MMF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MMF组与对照组,每组8只.MMF组小鼠每天给予MMF 40 mg·kg-1·d-1灌胃,对照组小鼠每天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3周后取小鼠外周血和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细胞中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并计算出TH 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的浓度.结果 MMF组外周血和脾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分别为(1.95±0.08)%和(2.42±0.06)%,对照组分别为(3.19±0.07)%和(4.21±0.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F组外周血和脾细胞中TH 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MF组小鼠血清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MF能够明显抑制小鼠体内TH17细胞的分化与增殖,降低TH 17细胞与Treg细胞的比值,减少IL-17的分泌,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单纯腭裂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探讨腭裂的程度与心脏畸形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16例单纯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将患儿分为完全性腭裂和不完全性腭裂组,每组再分为单侧和双侧亚组,不完全腭裂组进一步分为悬雍垂裂、软腭裂、软腭及部分硬腭裂3个亚组,统计各组患儿合并心脏畸形的例数和类型,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采用SPSS 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16例中共检出46例先天性心脏病,占11.1%;不完全性腭裂组心脏畸形检出率为9.9%(38/384),完全性腭裂组检出率为25%(8/32),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组(F=6.852,P<0.05);在合并的心脏畸形中,房间隔缺损占52.2%(24/46),是最常见的心脏畸形.结论 与不完全性腭裂相比,完全性腭裂具有较高的发生心脏畸形的风险,应常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腭裂程度可作为腭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大型(直径≥3cm)桥小脑角肿瘤的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方法及神经功能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的32例大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全切除28例(87.5%),次全切除4例(12.5%)。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3.8%(30/32),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I、Ⅱ级)保留率为78.1%(25/32),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7.5%(28/32),听力保留率68.8%(22/32)。结论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大型桥小脑角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系统在经骶-髂间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19例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Tile方法分型:C1-2型损伤6例,C1-3型13例。按照Denis方法分型:I区8例,Ⅱ区11例。结果本组1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症状,腰骶及下肢活动、感觉均恢复正常。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4例。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单侧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97.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42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31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8例麻痹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0.3d,无一例发生肠绞窄。3例机械性肠梗阻采用手术治疗,平均治愈时间为16.5d。结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采取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少数存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依据肠梗阻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是治疗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在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2例按AO分类为A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应用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5.8)个月,按改良M e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2例,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无愈合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修改斜"T"型锁定加压钢板符合小儿桡骨远端背侧解剖结构,是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99.
1000.
1963年美国Starzl教授在科罗拉多大学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LT),从此开创了肝脏外科的新纪元。一些传统肝脏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无法治愈的终末期肝病通过肝移植得以治愈。肝移植技术迅速发展,拯救了大量终末期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