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评估腹部增强CT诊断及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自发性腹膜后血肿(SR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SRH患者,4例经腹部增强CT、1例经平扫CT、2例经超声诊断;均通过造影明确责任动脉后予以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记录总造影用时,即首次造影与末次造影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SRH中,6例造影可见明确责任动脉,均成功予以栓塞,随访至术后30天,病情均稳定;1例未见明确责任动脉,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稳定。4例经增强CT诊断SRH总造影用时32~60 min、中位用时47.5 min,其余3例总造影用时36~80 min、中位用时63.0 min。结论 腹部增强CT有助于诊断SRH及显示责任动脉、提高治疗效果;经导管动脉栓塞可有效治疗SRH。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和空腹静脉采血法之间的区别,为临床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2~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5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末梢组25例志愿者,应用末梢采血法;空腹静脉组25例志愿者,使用空腹静脉采血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指标值及志愿者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静脉组采血方法、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采血后6 h等不同时间的HGB、RBC、PLT、HCT、WBC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同一时间的末梢组,与参数均值更加接近,且志愿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与末梢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三个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静脉采血法比末梢采血法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而且更受志愿者欢迎,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更广泛。  相似文献   
13.
我院开展了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检测,首次在松江县发现了丁型肝炎病例。 HDV标志检测的试剂盒由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肝炎研究所提供,批号90-5。 HDV检测共三项: 1.丁型肝炎抗原(HDAg):用ELISA酶联双抗体夹心法。待检血清用吐温-20去垢剂裂解HDV颗粒外壳后,即裸露其核心部位的HDAg而被检出。2.抗HD-IgM:用ELISA抗体酶联捕捉法。3.HD总抗体;用ELISA竞争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辛属药用植物尾花细辛(Asarum caudigerum Hance)和花叶细辛(A. cardiophyllum Franchet)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组装、注释和结构特征分析,并与已发表的12个马兜铃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尾花细辛和花叶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86 215~186 985 bp,大单拷贝区(LSC)长度为89 445~90 169 bp,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48 387~48 408 bp。两者叶绿体基因组中的GC含量为37.4%~37.5%,共注释到144个基因,包括98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 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此外,在细辛属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复杂的基因组重排现象;同时,对序列的离散型进行可视化评估表明,非编码区变异水平高于编码区。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尾花细辛与长毛细辛聚为一支,花叶细辛、汉城细辛、A. misandrum和A. maculatum则聚为一支,且这两支互为姊妹关系。本研究为细辛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及分子植物育种...  相似文献   
15.
廖立青  陈尘  武凯  李义凯 《解剖学报》2020,51(4):566-569
目的 探讨载距内侧面的安全置钉区域。方法 在589例成人干燥跟骨骨性标本中,仔细观察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测量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 B型关节面最多见,占77.92%,A型关节面次之,占21.73%;载距突内侧面存在两个骨性突起,中距关节面后端尖部和长屈肌腱沟内侧缘前端;载距突内侧面四边形的边长:前边、后边、上边、下边和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8.07±1.33) (3.88~12.31) mm、(10.27±1.57) (5.62~15.91) mm、(14.99±2.33) (5.86~21.87) mm、(15.43±2.16) (9.82~22.70) mm和(15.83±2.94) (3.83~26.59) mm;中距关节面长度为(18.97±2.85)(9.90~25.41) mm 。结论 载距突内侧面的四边形可以作为置钉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6.
睡眠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生理需要,但是人在睡着后对自身和外界的刺激最不敏感,所以在这时反应出的病症很难引起患者的感觉和重视。久而久之,就会使病情拖延、加重,甚至一觉就会永远地“睡”了过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采用增强CT术前评估骨肿瘤血供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55例骨肿瘤患者,均于栓塞前1个月内接受CT检查,获得肿瘤增强CT值、强化值(肿瘤增强CT值-肿瘤平扫CT值)及与周围肌肉差值(肿瘤增强CT值-周围肌肉增强CT值);于外科手术前24 h接受血管造影,根据造影评分分为乏血供(≤ 1分)组及富血供(>1分)组,并接受肿瘤局部栓塞。以ROC曲线分析CT值评估肿瘤血供的效能。结果 455例骨肿瘤中,85例乏血供,370例富血供。肿瘤增强CT值、强化值及与周围肌肉差值的AUC分别为0.967、0.973及0.967,增强CT值+强化值、增强CT值+与周围肌肉差值、强化值+与周围肌肉差值的AUC分别为0.977、0.969、0.979,三者联合AUC达0.979。结论 增强CT可于术前评估骨肿瘤血供程度,其中肿瘤强化值评价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8.
双能量CT联合金属伪影削减算法显示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最佳光子能量水平,在最佳能量水平重建VMS图像及经MAR算法处理的VMS图像(VMS+MAR),比较VMS、VMS+MA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 选择74 keV为最佳能量水平。74、90、110、140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50 keV图像(P均<0.05);74、90、110、140 keV水平VMS+MA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VMS图像(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结论 74 keV VMS图像联合MAR算法可有效抑制微弹簧圈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肺结节。  相似文献   
19.
20.
肺内小结节电视胸腔镜切除术前CT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指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内小结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例肺内小结节患者(共53个结节,直径30mm)行术前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将微弹簧圈植入紧邻肺小结节边缘的肺组织内,使22个结节内的微弹簧圈的尾部位于脏层胸膜之外。于定位当日或次日行VATS切除肺内小结节,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VATS下完整切除全部肺内小结节(直径3~26mm)。51个(51/53,96.23%)肺内小结节应用微弹簧圈定位成功,2个(2/53,3.77%)微弹簧圈植入后发生移位;定位术中并发症包括无症状性气胸6例、轻微肺泡出血9例。结论术前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弹簧圈定位肺内小结节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VATS切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