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6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3篇
内科学   92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150篇
外科学   227篇
综合类   310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2篇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肝动脉血栓形成是原位肝移植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后果常常是致命的,其抢救方案有多种,包括溶栓、取栓后再吻合、介入血管成形和再移植等.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在无其他血管移植物可用的紧急情况下,利用受者的自身桡动脉作血管移植物,重建肝动脉血供,成功地挽救了移植肝及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 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 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 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 -α(TGFα)在前列腺癌 (PCa)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43例 PCa组织和 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 EGFR和 TGFα的表达。结果 :正常前列腺组织中 EGFR和 TGFα分别表达在上皮细胞和基质中。 EGFR和 TGFα在 PCa细胞上的共同表达率为5 5 .8% ,二者密切相关 (r =0 .5 19) ,并与 PCa分期有关 (P <0 .0 1) ;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 EGFR和TGFα阴性表达的患者 (P <0 .0 1)。结论 :EGFR和 TGFα形成的自分泌环可能与 PCa恶化和内分泌治疗失败有关 ,同时检测它们可作为判断 PCa临床分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4.
湖北省钟祥市先天畸形及遗传病整群抽样调查87940人,查出遗传性疾病66种,总患病率为22.14‰,男患病率为23.62‰,女患病率为20.61‰。性别患病率及疾病谱差别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5.
贾铭  陈卫国  黄婵桃  涂茜  闫慧敏  廖昕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113-1113
病例资料患者,女,10岁。10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远端疼痛,行走尚好,夜间及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1天前因轻微跌伤,致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跛行,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大腿远端肌肉损伤,给予输液、外贴止痛膏治疗,症状无缓解,转我院。查体:左股骨远端及膝关节肿胀,局部红、肿,无静脉曲张,皮温稍增高,左股骨内、外髁压痛,未触及包块及结节,左膝关节屈膝稍受限,大腿髌上10 cm处周径:左36 cm,右34 cm。肢端皮肤触、痛觉未见异常,运动正常。X线检查:左股骨远端干骺端偏内侧可见溶骨性偏心性生长的骨质破坏区,突破后方骨皮质,其内见残留…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大鼠缺血心肌再灌注 (I- R)损伤的钙调控机制及匹那地尔对心肌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取 SD大鼠 ,心室肌细胞酶解分离 ,心肌细胞静息 1~ 2 h后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高钾停搏液组、匹那地尔强化组、格列苯脲拮抗组。 4组细胞在 2 4℃下保存 2 h后 ,复氧、复灌 2 0 min同时测定 [Ca2 + ]i 瞬态变化、肌浆网内贮钙释放功能。结果 :经匹那地尔强化处理的心肌细胞在 I- R过程中 [Ca2 + ]i 瞬态变化恢复率明显高于高钾停搏液组 (90 .2 7%~ 95 .5 7% vs6 7.0 5 %~ 80 .11% ,P<0 .0 1)。肌浆网内贮钙释放能力 (173.15 %± 2 6 .0 1% )明显高于高钾停搏液组 (112 .0 0 %± 16 .93% ) (P<0 .0 1)。经匹那地尔强化处理的心肌细胞在咖啡因诱导的钙释放后 ,胞内钙离子浓度从高水平回复到舒张末静息水平的时间为 (3.2 0± 0 .71) ms,显著短于高钾停搏液组 (3.93± 0 .4 6 ) ms(P<0 .0 5 )和对照组 (4 .6 8± 0 .77) ms(P<0 .0 1)。结论 :匹那地尔通过肌浆网和细胞膜 Na+ /Ca2 +交换体功能来调节钙瞬态变化 ,减少细胞内钙超载使心肌细胞在 I- R过程中保持较好的钙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含量水平的变化,观察OX-LDL、HS-CRP含量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微粒化增强免疫固定试验测定215例ACI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照。同时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不同APACHEⅡ分值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结果:ACI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中OX-LD、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X-LD、HS-CRP的含量越高,APACHEⅡ评分越高。结论:ACI患者早期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估计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78.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改革,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系统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9.
双孔钾通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孔钾通道是具有4个跨膜片段(4TMS)和2个孔道结构域(2P)的钾通道亚型,按其功能可分成6类:①TWIK-1和TWIK-2,②TREK-1和TREK-2,③TRAAK,④TASK-1、TASK-2、TASK-3、TASK-4和TASK-5,⑤THIK-1和THIK-2,⑥TALK-1和TALK-2.双孔钾通道组织分布广泛,在可兴奋细胞和非可兴奋细胞中均可发现,其产生的电流是瞬时性和非失活性的,在所有膜电位时程中均有活性,且对经典的钾通道阻滞剂不敏感.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和转移作用?方法:将UC-MSCs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48 h,收集上清液(MSCs-CM)?加入到HepG2的培养基中,使其在HepG2培养基的终浓度为25%?50%和75%作为实验组,DMEM/F12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效应?其后使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效应?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健康雌性裸鼠12只随机分为A(HepG2细胞单/左侧皮下成瘤)?B(UC-MSCs+HepG2预混单/左侧皮下成瘤)?C(左侧HepG2?右侧UC-MSCs+HepG2皮下成瘤)3组(n = 4),每隔7 d监测成瘤体积变化,50 d后统一处死称量肿瘤湿重?结果:经各浓度MSCs-CM 处理后HepG2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 0.05);实验组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50 d后皮下肿瘤湿重测得A组(0.054 2 ± 0.011 2)g?B组(0.292 0 ± 0.156 9)g?C组[左侧(0.089 4 ± 0.024 2)g?右侧(0.332 6 ± 0.102 9)g],并且从定期体积测量数据发现,两组体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P < 0.05)?结论:UC-MSCs能促进HepG2的生长和转移,并且这种对肿瘤的增殖和侵袭促进作用可能与UC-MSCs分泌的一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