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并总结Cobb角大于35度的中度、重度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外科分期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例该类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文献报导分为中度、重度两组:治疗前的后凸Cobb角中度组为46.6°±4.8°,共17例,重度组为61.6°±4.8°,共9例。采取分期治疗,对中度组患者先行颅骨牵引(3-5 kg)5~7天,再行颈椎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对重度组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1/10体重)7~10天,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3天X线片显示,Cobb角中度组为-8.9°±6.8°,重度组为-6.0°±6.3°。患者外观畸形明显矫正,颈痛及神经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对Cobb角大于35度的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外科分期治疗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嗅鞘细胞(OEC)非接触共培养时,OEC对BMSC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6周龄、体重100g左右的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 (SD)品系大鼠20只,分离培养大鼠BMSC和OEC,BMSC取自双侧股骨,OEC取自嗅上皮.使用6孔0.4μm的Transwell共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将2×104/cm2的第3代OEC置于共培养系统上层,3×104/cm2的第3代BMSC置于下层.对共培养7d和14d后的BMSC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类型Ⅲβ-微管蛋白(Tuj-1)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所占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共培养7d和14d后BMSC均表达Nestin、Tuj-1和GFAP.流式细胞仪分析,共培养7d后Nestin、Tuj-1和GFAP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6.3%、76.5%和23.2%,共培养14d后分别为27.7%、89.1%和50%.结论: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OEC能诱导BMSC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5.
陈华江  杨秀川 《现代养生》2014,(22):121-121
目的:探讨胆结石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物应用率、术后并发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得到顺利完成,成功率达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止痛药物应用率、术后并发症率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传统外科手术方法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钳夹型”颈椎病且影像学、随访资料完整的82例病历资料,男43例,女39例;年龄33~79岁,平均(54.4±8.6)岁。正中矢状位MRI测量手术前后的椎管总占位率、前方占位率(anterior occupying rate, AOR)及后方占位率(posterior occupying rate, POR)。对术前占位率、 椎间隙高度、 术后影像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9~72个月随访,平均(25.8±10.6)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AOR、POR及椎间隙高度术后测量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POR平均为29.0%±10.5%,术后平均为19.9%±11.6%,POR改善率平均为9.0%±6.1%。统计分析显示术前椎间高度丢失与术前POR无相关性,术前POR与POR改善率有相关性。术前POR在20%~40%的病例术后JOA评分改善明显,术前POR≥40%的病例前路间接减压效果较差。结论 通过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固定重建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可达到间接后方减压的目的。术前POR在20%~40%的患者后方间接减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7.
放疗后脊柱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疗后脊柱肉瘤的起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5例放疗后肉瘤患者,其中4例为脊柱原发性巨细胞瘤术后,1例为何杰金病。均予以肿瘤切除内固定术及术后化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经2~5年随访,3例死亡,2例复发。结论 脊柱原发性肿瘤的首次手术一定要彻底,同时避免脊柱承受大剂量、长期的X线照射,以尽可能预防放疗后脊柱肉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重要酶类.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是MMP的天然抑制物.在细胞外基质中MMP和TIMP的失衡已证实与多种病理状态,尤其是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密切相关.抑制MMP活性是抗肿瘤转移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9.
不同抑郁程度对脊柱转移癌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抑郁程度对脊柱转移癌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我科1999~2001年125名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研究不同抑郁程度与临床因素及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4%(55/12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11.2%(14/125)、中度抑郁25.6%(32/125)、重度抑郁7.2%(9/125).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无抑郁组生存期明显长于中、重度抑郁组(P<0.01).抑郁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疲劳及不良反应频繁例数均高于无抑郁组(P<0.01);同时中、重度抑郁组疼痛时间、不良反应频繁及瘫痪例数均明显多于轻度抑郁组(P<0.01).结论:在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中应充分重视抑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5-12和Embase 1980-01/2005-12期间的有关的文献,检索词“umbilical cord blood,mesenchymal stem cell,bone 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CBMdisc数据库1990-01/2004-04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脐血/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骨组织工程学”。资料选择:选取试验包括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和骨组织工程学发展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鉴定相关的基础研究。②骨组织工程学进展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47篇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组织工程学的实验或文献综述,30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7篇为因重复的研究。资料综合:在特定条件培养基作用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各种类型的细胞,而且可以向神经细胞、肝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等方向转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于取材、多向分化潜能、遗传背景稳定、植入体内安全、高增殖的特性,符合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种子细胞的要求。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凭借其独特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骨组织工程学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