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锥状减压融合术(enlarged 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cone-shap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EACDF)治疗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135例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纳入ACCF组;82例患者行EACDF,术中采用撑开扩大椎间隙、切除椎体部分后缘及部分钩椎关节的扩大减压方式,纳入EACDF组。对比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前和术后即刻、2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肩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脊柱转移癌中的定量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7例人脊柱转移癌组织VEGF、FLT、FLK-1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scountMVC)。结果VEGF、FLT、FLK-1主要表达于转移癌细胞。VEGF表达以肺癌转移组最高为3.16±0.23(P<0.01),FLK-1表达以乳腺癌组为最高2.98±0.18(P<0.01)。新生血管形成多位于转移癌的侵袭性边缘。平均MVC计数20.93±11.82个(8.8~67.3)。FLK-1、FLT、VEGF表达和MVC计数之间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脊柱转移癌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脊柱感染在我国并不少见,因其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绝大多数脊柱感染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基础是获得明确的病原学依据。脊柱感染病灶常位于椎前,位置结构较为复杂,又常邻近重要血管和脏器,病灶组织标本难以获得[1-2]。且传统实验室检验手段较为单一、敏感程度不高,获得病原学诊断仍然存在困难[3-4]。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脊柱虚拟手术训练系统(VSTS)对骨科医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培训的有效性。方法 10名无椎弓根置钉经验的住院医师随机平均分为虚拟手术训练组(A组)和传统教学组(B组)。其中A组于置钉前在VSTS上练习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B组于置钉前接受技术讲解和视频演示的传统教学。将8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随机分配给2组。2组受试者培训后分别于尸体标本上进行双侧腰椎(L1~5)椎弓根螺钉置入操作。采用CT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分析比较2组间螺钉穿破率、螺钉可接受率以及平均螺钉穿破距离的差异。结果螺钉穿破率A组(12.5%)显著低于B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螺钉可接受率A组为100%,B组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螺钉穿破距离A组为(1.37±0.62)mm,B组为(2.42±0.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VSTS较传统教学能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或颈椎间盘突出合并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并经手术治疗患者,选取其中35例3个节段...  相似文献   
8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外科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GCT)患者的临床信息,找出其中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56例脊柱GCT病例。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节段、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Jaffe病理学分级、既往有无复发史、手术方式(囊内刮除、扩大刮除、全脊椎整块切除和分块切除)等7项临床指标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影响复发的多变量相关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方法。结果 156例患者中外院手术复发后来我院就诊25例,首次来我院就诊131例;男71例,女85例,年龄16~68岁,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岁;肿瘤部位在颈椎34例(21.8%),胸椎52例(33.4%),腰椎31例(19.8%),骶尾椎39例(25.0%),累及2个以上椎节者11例。采取病灶囊内刮除39例,扩大刮除64例,全脊椎切除53例。随访时间18~165个月,平均59个月,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复发45例,其中再手术34例,3次手术3例,4次手术2例;31例患者首次复发在术后2年之内。病灶囊内刮除、广泛刮除、全脊椎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46.15%、26.56%、18.87%。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与脊柱GCT复发具有相关性,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脊柱GCT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手术方式是影响脊柱GCT复发的重要因素。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手术后2年内密切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共30只大鼠。于造模1周后进行干预,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并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移植组(生理盐水注射)和细胞移植组(BMSCs注射),每组8只。于移植前、移植后7 d、14 d、21 d、28 d、35 d及42 d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修复和BMSCs的迁移分化情况。结果从第14天始,细胞移植组大鼠的BBB评分较脊髓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结构相对完整,液化和囊泡区缩小,炎性细胞减少。免疫荧光显示BMSCs聚集于脊髓损伤处,且能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结论 BMSCs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和聚集,并分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患者椎旁深层肌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1例C5-6单节段CSM患者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31例作为对照组。在C4-7节段的MR图像上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ertebral cross sectional area, VCSA),双侧头长肌(longus capitis, LCap)、颈长肌(longus colli, LC)、多裂肌(multifidus, MF)、颈半棘肌(semispinalis cervicalis, SSC)、头半棘肌、头夹肌(splenius capitis, SpCap)和颈夹肌的总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 CSA)和功能性CSA(functionalcross-sectional area, FCSA),并计算其与相应椎体CSA的比值。结果 C4-5节段,研究组MF和SSC的FCSA/CSA水平均显著低...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分析胸腰椎骨折在后路器械固定下对椎管间接减压与开放减压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42例行后路暴露、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将其定义为间接减压组;34例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半椎板、横突或关节突融合术,定义为开放减压组。观察两组的术中情况及并发症,评价各组的脊柱矫形、椎管占位、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各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间接减压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5 min、150 mL和70 mL,而开放减压组为110min、360 mL和145 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前高、后高、Cobb角随访时的丢失率及丢失角度两组分别为:间接减压组为2.3%、1.2%和0.5°,开放减压组为7.7%、2.6%和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间接减压组术后椎管平均减压30.2%,开放减压组32.2%。两组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1~2级改善。结论间接减压组较开放减压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脊柱矫正度丢失率低、术后康复快、脊柱稳定性好及无明显并发症的优点,两组在椎管减压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进步方面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90.
目的回顾性分析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 并探讨HO对患者术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因颈椎病行单节段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5例患者, 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9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 混合型颈椎病5例。末次随访时HO采用Mehren分级法, 其中0~Ⅱ级为HO低分级组, 共26例患者(男16例, 女10例);Ⅲ~Ⅳ级为HO高分级组, 共19例(男12例, 女7例)。采用C2-7 Cobb角、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及手术节段ROM评估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疗效, 采用日本骨科学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手术相邻节段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HO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 时间为(98±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和颈椎总体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手术节段ROM明显高于HO高分级组(7.8°±6.2°比2.6°±1.2°,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