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总结76例胸腰段椎体新鲜性爆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对前后路手术在胸腰段重建的稳定性、后突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内固定状态、神经功能恢复、腰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后突畸形基本解除,经前路手术的椎管占位完全解除,2组均无不良并发症.跟踪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2组早期稳定性及内固定物状态均良好.术前合并神经症状者前后路术后均有明显恢复,以前路为显著.结论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经手术治疗效果肯定,采用何种术式应结合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和椎体爆裂的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分期后路-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均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均发现颈髓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再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骨化物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前及第一、第二次术后(末次随访时)行JOA(17分法)评分,分析比较术前、术后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一期后路手术后3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保守治疗后1例症状消失,2例有所减轻,二期前路手术后症状消失。2例患者前路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适当加压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1.5±5.0个月,术前JOA评分6.9±2.3分,第一次后路手术后JOA评分11.2±4.2分,改善率为(43±22)%;二期前路手术后JOA评分14.0±3.8分,改善率为(48±20)%,与未治疗之前相比改善率为(70±21)%。第一次后路手术后改善率≤35%的患者(17例),二期前路手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改善率,54%~68%,平均(60±16)%。结论:对于颈椎OPLL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手术后3~6个月,若前方尚有压迫和/或神经根麻痹者,尤其是后路手术改善率≤35%的患者,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改善率,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 析2008 年10 月至2011 年5 月收治的2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使用Prestige 或Discover 人 工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 术中彻底去除减压节段后纵韧带。全部病例随访至少6 个月, 平均15.1 个月。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 周、术后2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日 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Short Form-36, SF-36)评分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交感神经症状采用野20 分评分法冶评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交 感神经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前为(8.5±2.5)分, 术后1 周为(1.6±1.4)分, 末次随访时为(2.3±1.1)分。 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5 例, 良8 例, 可4例, 优良率为85.2%。JOA 评分:术前为(10.8±2.4)分, 术后1 周 为(11.1±2.5)分, 末次随访时为(14.9±1.4)分;SF-36 评分:术前为(102.7±8.7)分, 末次随访时为(129.8± 5.5)分, 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约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手术节段颈椎活动度得到保留(术前活动度为 7.3°±2.7°, 术后为7.7°±3.2°)。全部假体位置稳定, 未见松动、移位。 结论 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 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早期效果良好, 术中彻底去除致压节段的后纵韧带可能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4.
目的综合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术后疗效。方法检索1983~2013年间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所有关于两种术式比较的临床研究,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4篇,合计病例288例(短节段组167例,长节段组121例)。Meta分析显示,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P=0.03)、冠状偏移改善程度(P=0.0002)、术后ODI指数(P=0.005)长节段组均优于短节段组,而手术时间(P=0.04)长节段组要长于短节段组,腰椎侧向滑移改善程度比较二者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P=0.22)。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时间长,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选择手术方案。受本文纳入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65.
齿状突骨折发生率约占颈椎骨折的10%~20%[1]。根据Anderson和D’Alonzo的分类标准,I型很少见且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尚有争议,93%的Ⅲ型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Ⅱ型骨折占2/3~3,4,可导致寰枢椎不稳,造成急性或慢性脊髓损伤,进而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目前对于齿状突骨折、特别是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认识【2,3]。老年患者由于耐受性差、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其特殊性。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共随访30例60岁以上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严重骨折及脱位的前路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颈胸段严重骨折及脱位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33.6岁.累及节段包括C6,7 9例,C7~T1 6例.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5例,C级6例.所有患者均行经颈椎低位前方入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或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31.4个月(14~56 个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椎体塌陷和内固定失败.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2级. 结论颈胸段严重骨折及脱位经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复位,并重建颈胸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7.
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34例。根据患者术前MRI设计颈椎哑铃形肿瘤的MRI分型。将颈椎哑铃形肿瘤按MRI分型设计分为4型,Ⅰ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内;Ⅱ型:肿瘤向后方结构破坏性生长;Ⅲ型:肿瘤跨椎间孔生长,主体位于椎管外,其中Ⅲa型为椎动脉被推挤移位但未被肿瘤包绕,Ⅲb型为椎动脉被肿瘤包绕;Ⅳ型:肿瘤侵及前方椎体,其中Ⅳa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Ⅳb型为肿瘤侵及椎体≥1/3。结果依据MRI分型,本组患者中I型7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型5例。行单纯扩大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27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7例。结论颈椎哑铃形肿瘤MRI分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 总结76例胸腰段椎体新鲜性爆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对前后路手术在胸腰段重建的稳定性、后突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内固定状态、神经功能恢复、腰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后突畸形基本解除,经前路手术的椎管占位完全解除,2组均无不良并发症.跟踪随访均达到骨性愈合,2组早期稳定性及内固定物状态均良好.术前合并神经症状者前后路术后均有明显恢复,以前路为显著.结论 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经手术治疗效果肯定,采用何种术式应结合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和椎体爆裂的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9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科接受ACDR治疗的68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9.1±6.2岁(23~55岁)。脊髓型颈椎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9例,混合型颈椎病7例。术前病程9.5~21.5个月(14.5±6.3个月)。52例接受单节段ACDR,16例接受两节段ACDR。人工椎间盘为Discover假体。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X线片评估患者颈椎曲度(C2-C7 Cobb角),采用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观察手术节段的邻近节段骨赘形成情况,采用骨赘形成分级判断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CT平扫+三维重建和McAfee分级法评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情况。记录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78~132个月(98.3±17.2个月),随访期间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获得了良好改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二天,纳入患者的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12.5°±3.9° vs 9.3°±5.5°, P=0.044),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0.3°±4.2° vs 9.3°±5.5°,P=0.181)。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术前为6.5°±3.4°,术后第2天为8.7°±2.8°(P=0.001),术后1年随访时为8.2°±3.8°,术后2年随访时为7.5°±4.1°,术后5年随访时为5.3°±4.8°,末次随访时为4.5°±2.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和术后1年时比较均明显降低(P=0.021,P=0.019)。末次随访时头侧和尾侧相邻节段骨赘形成分级分别加重0.46和0.41级。术后1年随访时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41%(单节段组2例、两节段组1例),术后5年以后随访无颈部疼痛等主诉。末次随访时有46例(67.65%)患者、51个(60.71%)手术节段发生不同程度的HO,两节段组患者HO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节段组患者(81.25% vs 63.46%,P=0.048)。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临床疗效,但伴随随访时间延长HO发生率趋于增加,且并未明显获得防止邻近节段退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70.
患者,女性,46岁,因左腋下无痛性肿块于2002年06月22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左腋下无痛性肿块,渐增大,伴左手阵发性麻木.查体:一般状况好,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左乳未触及明显肿块,左腋下可触及鸽蛋大无痛性肿块,质软,左手背尺侧触觉略减退,左肱二、三头肌肌力5级,左伸屈腕肌肌力5 级.行左乳钼靶像显示:左乳未发现明显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