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本院确诊为胸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畸形且采用多节段经关节突截骨术(SPO)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9例)、高速磨钻组(24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截骨节段、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矢状面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缘间水平距离(SVA)改变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4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单节段截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超声骨刀组均优于高速磨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脊柱序列恢复满意,侧后凸及SVA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高速磨钻组出现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2例。结论应用超声骨刀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退变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手术。与高速磨钻相比,超声骨刀的应用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2.
正随着微创化、智能化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脊柱外科技术日新月异。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小、危险性高,给脊柱外科传统或微创手术操作带来一定难度,学习周期较长,增加了脊柱外科医师的教学培养难度~([1-2])。外科手术训练的最好方法是大体标本练习,但可能造成破伤风、乙型肝炎和结核的传播,且大体标本来源有限;大  相似文献   
143.
【摘要】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81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 SVA(CGH-C7 SVA)、C1-C7 SVA、T1倾斜角(T1 slope)。根据患者术后1年时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四分法将改善最高的25%患者作为改善良好组,并将改善最差的25%患者作为改善较差组,使用单因素ANOVA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矢状位参数指标。结果:OPLL患者术前C1-C7 SVA平均为22.5±9.6mm,C2-C7 SVA平均为25.2±12.5mm,CGH-C7 SVA平均为28.9±17.6mm,术前T1 slope平均为27.3°±9.6°,术前C2-7 Cobb角平均为11.8°±9.4°,平均术前JOA评分为8.7±2.5分。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分组后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1-C7 SVA、术前T1倾斜角以及术前CGH-C7 SVA(分别为P=0.048、P=0.027、P<0.01)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相关性指标后发现,仅术前CGH-C7 SVA(OR=1.654,P<0.01)为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GH-C7 SVA水平与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最终疗效密切相关,术前CGH-C7 SVA大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44.
<正>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是下腰痛及颈肩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DD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包括基因因素、代谢和生物力学损伤等。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会通过应力失衡、血供障碍、免疫反应、炎性因子介导等相关因素进一步导致相应症状及疾病的发生,而这些过程都  相似文献   
145.
中低位骶骨肿瘤通常指累及第3骶椎及以下的骶骨肿瘤,常累及多节段,周围组织侵袭较广,给外科治疗带来困难,术后易于局部复发.En-bloc切除可有效避免肿瘤残留及术中污染,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是肿瘤切除的理想方式[1].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En-b10c切除术治疗17例中低位骶骨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观察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9年3月采用颈前路连续3或4节段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1~75岁,平均66.5±5.1岁;C3~C611例,C4~C79例,C3~C7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末次随访时行Odom′s临床疗效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2.9±28.2min,术中出血量78.9±52.8ml。术中1例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硬膜修补,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拔管,切口愈合良好;术后2例出现吞咽异物感,未特殊治疗2个月后消失。随访6~60个月,平均23.8±7.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5±1.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3.6±1.2分,NDI由术前19.0%±3.4%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7.8%±2.2%,颈椎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由术前的8.8°±1.2°增加到术后的18.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为85.2%;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均融合。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7.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1岁,因“突发四肢麻木无力伴肢体感觉障碍2周”入我院.患者于2周前骑自行车时突感四肢无力,遂下车步行,30 min内上述症状迅速进展为四肢不全瘫表现,无法自行站立.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颅CT、心电图、血糖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故疑诊为脑卒中,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补液等对症治疗后留院观察.10余天后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X线检查示颈椎退变严重(图1A),MRI检查示颈椎曲度变直,C4/5、C5/6、C6/7椎间盘突出,中央偏左型,以C4/5为重,硬膜囊及神经根明显受压变形,相应水平椎管狭窄,脊髓呈高信号表现(图1B).  相似文献   
148.
目的分析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S)患者颈椎矢状面平衡特点,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2例MCM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年龄 60岁患者(老年组)62例,年龄≤60岁且 40岁患者(中年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SVA)、cSVA差值(ΔcSVA)、T_1倾斜角(T_1-slope),分析老年患者矢状面平衡变化的特点。将2组患者按术前T_1-slope角度分为T_1-slope 25°和T_1-slope≥25°亚组。每个亚组内比较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以改善。中年组术前T_1-slope、末次随访cSVA、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年组T_1-slope 25°亚组和T_1-slope≥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 25°亚组,前后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年组T_1-slope≥25°亚组,前路手术ΔcSVA及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后路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MCMS患者cSVA更易出现改变,术后cSVA也更易失代偿。T_1-slope作为矢状面平衡变化的预测因素,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入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老年患者术前T_1-slope较大(≥25°)时,后路手术可能增加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前路手术有利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维持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9.
一期病灶清除术治疗颈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不同节段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54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20例,女34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单节段12例(C2 1例、C4 2例、C5 3例、C6 4例、C7 2例)、相邻双节段36例(C1,2 3例、C2,3 2例、C3,4 5例、C4,5 6例、C5,6 14例、C6,7 5例、C7T1 1例)、3节段5例(C4~6 2例、C6~7 2例、C3,5,6 1例)、4节段1例 (C4~7);5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包括T61例、T11 3例、L3,4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VAS评分4~9分,平均5.9分;JOA评分7~12分,平均10.5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平均26.7°± 9.1°。术前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 50 mm/1 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累及节段分别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加前后联合内固定术、经颌下入路咽后壁病灶清除术加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后路寰枢椎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2~4个月,平均3.2个月。末次随访,颈部VAS评分平均1.1分,JOA评分平均15.6分,病变节段Cobb角平均6.8°。术后均行系统抗结核治疗18~20个月。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中出现高位食道损伤,经留置胃管1周后愈合。术后无一例发生颈椎结核复发、植骨块移位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颈椎结核在术前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根据病变累及节段及局部畸形情况,采取Ⅰ期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正规的抗结核治疗是颈椎结核后期治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0.
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1998至2005年间,16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为36^o)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后10例(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青少年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后凸畸形2例,颈椎严重退变性后凸畸形2例,颈前路术后塌陷1例以及颈椎感染后畸形1例。手术策略分别为前路矫形与前后路联合矫形,对于畸形僵硬者辅以后路截骨,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术后通过影像学评估及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5年(2.0-5.8年)。影像学随访显示在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10.5±1.8)分改善至术后(15.8±2.4)分(P〈0.01),末次随访(15.1±1、7)分。2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加重,1例术后出现肩部疼痛,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1例切口血肿,经过应用止血药、穿刺抽吸后好转,2周后血肿吸收。术后5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缓解,9例有不同程度地改善,2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术后畸形明显改善,平均Cobb角-1.6^o,末次随访矫形维持较好。结论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仔细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策略、术中脊髓监测、较为熟练的外科技术均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条件,由于疾病本身病理生理改变及手术方式较为复杂,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