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钳夹型”颈椎病且影像学、随访资料完整的82例病历资料,男43例,女39例;年龄33~79岁,平均(54.4±8.6)岁。正中矢状位MRI测量手术前后的椎管总占位率、前方占位率(anterior occupying rate, AOR)及后方占位率(posterior occupying rate, POR)。对术前占位率、 椎间隙高度、 术后影像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9~72个月随访,平均(25.8±10.6)个月。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AOR、POR及椎间隙高度术后测量值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POR平均为29.0%±10.5%,术后平均为19.9%±11.6%,POR改善率平均为9.0%±6.1%。统计分析显示术前椎间高度丢失与术前POR无相关性,术前POR与POR改善率有相关性。术前POR在20%~40%的病例术后JOA评分改善明显,术前POR≥40%的病例前路间接减压效果较差。结论 通过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固定重建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可达到间接后方减压的目的。术前POR在20%~40%的患者后方间接减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2.
脊柱肿瘤是脊柱外科领域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脊柱恶性肿瘤,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制约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2001年-2003年2月,笔者对32例脊柱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肿瘤切除手术的过程中留置化疗泵,此后间断瘤腔给药,初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方法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3.
李玉莉  陈华江  何金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40-42,I002
目的 探讨骨成纤维性纤维瘤(DF)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发生、临床误诊及复发因素。方法 收集11例骨成纤维性纤维瘤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11 ̄42。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SMactin,Desmin,Vimentin,NSE,S-100蛋白,α-AT(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Lysozgme。结果 Vimentin阳性11例,Desmin阳性9例、弱阳性2例,SMactin阳性10例、弱阳性1例  相似文献   
104.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人才。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八年制学员培养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低。本文对当前八年制学员临床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及TBL教学模式与八年制学员临床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1998年12月~2001年12月,收治35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肿瘤32例,转移癌3例,L5~S13例,L5~S22例,L5~S31例,S13例,S1~27例,S1~36例,S1~45例,S1~54例,S2~42例,S2~53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术35例,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6~43个月,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未发生断钉断棒.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后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06.
刘刚  田野  曹鹏  陈华江  袁文 《中国骨伤》2021,34(11):1029-1033
目的:探讨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辅助下枕颈畸形螺钉置入术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采用外科治疗的61例枕颈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9例,女22例,年龄25~73(46.20±12.09)岁。根据螺钉置入的不同方式分为导航组(30例)和非导航组(31例),导航组以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引导螺钉置入,非导航组依据C形臂X线透视及术中解剖标志置入。所有手术由同一手术组人员完成,术后均行CT扫描以评价螺钉位置。结果:两组共置入螺钉122枚,其中导航组置入60枚,非导航组置入62枚。导航组CT扫描螺钉位置均满意,无螺钉相关并发症。非导航组3枚(4.83%)螺钉位置不满意,术后无明显神经症状。导航组手术时间为87.5~112.5(99.6±12.0)min,非导航组87.5~107.5(97.5±10.5)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螺钉置入时间1.50~4.20(2.51±1.02)min,非导航组1.80~5.10(3.25±1.05)min,导航组螺钉置入时间短于非导航组(P<0.05)。导航组术中出血量为122~153(137.57±9.48)ml,非导航组为121~158(138.75±8.56)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CT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具有成像清晰、定位准确的特点,能有助于提高脊下枕颈畸形手术中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提出一种改良颈椎矢状面活动度(ROM)影像学测量方法,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29例.利用术前颈椎仰伸位与屈曲位侧位X线片,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法和改良测量法对颈椎ROM进行测量.分析2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按性别、年龄、病种分层,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均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91)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3),且改良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高于传统方法.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87,P<0.01).对2种方法前后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无论哪名测量者,不同方法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方法测量颈椎ROM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改良方法能够提高颈椎ROM测量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8.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发黄韧带骨化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验性黄韧带骨化的病理演变特点。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诱发的骨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动物黄韧带,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阿尔辛蓝(AB)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以S-100单抗和胶原Ⅱ单抗为第一抗体),然后光镜观察。结果:rhBMP-2植入后,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出现软骨化生,并逐渐增生活跃,基质中Ⅱ型胶原纤维和硫酸软骨素增多,4周时达到高峰,此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评价治疗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与局部晚期胰腺癌放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75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观察总生存时间。结果 近期临床有效率为24.0%(18/75),1年生存率为29.3%,血清CEA、CA125和CA19-9水平与局部晚期胰腺癌近期临床疗效有关,血清CA125增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CEA、CA125和CA19-9水平能够预测近期疗效,血清CA125是局部晚期胰腺癌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后路术式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107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6例;年龄68.1±10.2岁(33~84岁),随访时间2.1±1.3年(0.5~3.5年)。所有患者证实存在OPLL及颈椎局部不稳,且存在颈脊髓压迫相关症状体征,其中38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35例行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34例行传统颈后路椎板切除固定术式(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Hirabayashi改善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颈椎的曲度(C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ange of motion,C2-7 ROM)和颈椎不稳节段的活动度,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通过颈椎MRI评估患者颈髓高信号的情况并计算高信号强度比值(high signal intensity ratio,HSIR)。比较三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和不稳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存在颈髓高信号患者的术前、术后HSIR及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4.93±3.18分、15.22±2.79分和14.72±3.02分,Hirabayashi改善率分别为(66.35±13.48)%、(70.06±14.14)%和(64.14±18.05)%。三组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分别为7.43°±3.69°、7.66°±2.99°、6.96°±4.3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3.19,P=0.071),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基本一致(5.58°±4.26°、5.73°±3.81°、5.49°±4.33°),随访期间未发现颈椎曲度明显改变、后凸等情况。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无统计学差异(17.63°±8.31°和18.72°±9.52°,P=0.089),C组患者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差于A、B两组患者(3.90°±7.74°vs 17.6°±8.3°,P=0.012;3.90°±7.74°和18.72°±9.52°,P=0.003);B组、C组患者术后颈椎不稳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已完全融合。共有71例(71.03%)患者出现颈椎MRI T2加权高信号表现,存在高信号的节段与存在不稳的节段一致。三组患者HSIR值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33±0.18 vs 1.68±0.11,1.12±0.12 vs 1.71±0.14和1.20±0.33 vs 1.65±0.18,P=0.001),但与A组患者相比,B组和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均较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融合联合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存在局部不稳的颈椎OPLL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广泛减压颈脊髓压迫的同时增加颈椎的节段稳定性,同时保留颈椎一定的活动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