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6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91.
目的观察研究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MPS)患者病理性滑膜皱襞组织中神经解剖结构的分布规律。方法 膝关节镜下采集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实验组(MPS)20例和对照组11例(无症状滑膜皱襞)患者的髌内侧滑膜皱襞,采用LsAB和免疫荧光法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P物质(SP)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测量神经分布区域密度,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神经分布密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皱襞游离缘和基底部之间神经密度的差异。结果 (1)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神经结构主要呈游离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血管周围神经网络三种主要的形态存在,走行与血管相伴,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区域。(2)实验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纤维/cm2):滑膜皱襞游离缘为(190.17±91.66),基底部为(334.39±115.68);SP染色阳性纤维密度在游离缘为(153.63±100.73),基底部为(282.95±126.10)。对照组PGP9.5阳性纤维密度为(37.65±22.91);SP阳性纤维密度为(23.23±18.41)。两种神经染色方法均证实:(1)MPS组患者髌内侧滑膜皱襞中阳性纤维密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阳性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游离缘(P〈0.01)。结论 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中存在神经纤维的分布,在引起髌股关节疼痛的病理性髌内侧滑膜皱襞中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其分布规律为:皱襞基底部的神经纤维数明显高于游离缘;表达与疼痛的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的P物质染色阳性的感觉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髌内侧滑膜皱襞基底部区域是产生髌股关节疼痛的高危区域。  相似文献   
92.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98),(34.52±1.93)mm;(6.09±1.07),(5.45±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2.5)°,(35.4±2.5)°,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明确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解剖取向轴和冠状面成角,从而进一步调整MRI扫描角度,建立新的扫描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四肢关节核磁共振室、第三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对既往前交叉韧带全长显示清楚的120例成人(男女各60例)的MRI影像(斜矢状位)按左右膝、性别分组,在Artoscan—C上测量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成角及前交叉韧带长度和厚度。将国人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在改进的TK-6350型数控铣床上,进行矢状位冰冻薄层解剖切片,对前交叉韧带进行解剖观察。以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所成角度试行膝关节斜冠状位扫描,使MRI扫描方向与前交叉韧带斜冠方向上的解剖取向轴一致,并分析简化操作,建立斜冠状位扫描方法。 结果:①左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在斜矢状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男性前交叉韧带在斜矢状位测量长度和厚度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5&;#177;1.98),(34.52&;#177;1.93)mm;(6.09&;#177;1.07),(5.45&;#177;1.13)mm,P〈0.01],和冠状面的角度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6.4&;#177;2.5)&;#176;,(35.4&;#177;2.5)&;#176;,P〈0.05]。伸膝位下前交叉韧带与冠状面的角度相对较恒定,走行平直,可以依据该角度行平行于前交叉韧带的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 结论:薄层斜冠状位MRI扫描是一种显示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钽金属臼杯重建髋臼骨缺损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应用钽金属臼杯对不同类型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钽金属臼杯重建髋臼骨缺损的连续2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5例;年龄24~78岁,平均(53.7±16.2)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5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髋关节感染后遗高位脱位畸形2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全髋关节翻修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2例、髋臼金属炎性假瘤3例、假体无菌性松动11例。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Ⅰ型9例,Ⅱa型4例,Ⅱb型5例,Ⅱc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观察术后髋臼假体周围透光线、假体位置、生存率、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40个月,平均20.1个月。末次随访时PaproskyⅠ型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87.2±7.4)分,高于术前(41.1±6.3)分;Ⅱ型(79.8±11.8)分,高于术前(38.4±12.5)分;Ⅲ型为79分,高于术前24分。随访期间钽金属臼杯固定良好,未出现松动及移位,假体生存率100%。按照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髋臼杯均出现不同程度骨长入。1例于DeLee-Charnley髋臼3区出现透光线,4个月后消失;1例于髋臼1区出现假体周围间隙,随访6个月未进展。1例于术后4周出现后脱位。结论 应用钽金属臼杯重建PaproskyⅠ、Ⅱ型髋臼骨缺损,能实现早期与宿主骨整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分析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合并软骨损伤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连续纳入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本中心关节镜下确诊为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的患者248例,调取相关资料并记录可能与软骨损伤相关的因素:性别、年龄、创伤史、体重指数(BMI)、病程、盘状半月板类型,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这些因素与关节软骨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P〈0.01;OR 2.594[1.379-4.880])、年龄(P〈0.01;OR 5.237[2.774-9.885])和BMI(P〈0.01;OR 2.206[1.243-3.918])与关节软骨损伤密切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关节软骨损伤显著相关(P=0.000;OR 5.089[2.692-9.621]),是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合并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中,年龄(>36岁)相较于其他因素与关节软骨损伤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6.
基于磁共振图像构建髌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于活体髌股关节磁共振图像应用逆向工程准确构建髌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磁共振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提取髌股关节轮廓曲线,再经AutoCAD软件及SolidWorks软件对曲面进行反求拟合、修整装配,生成了表面光滑的髌股关节骨软骨三维实体模型,并应用ABAQUS软件定义各部件材料力学属性、网格划分后,进行髌股关节应力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包括髌骨骨、软骨,股骨骨、软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分析结果与既往研究方法结果相似.[结论]基于MRI数据可精确构建髌股关节三维实体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该关节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为深入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7.
目的总结急诊关节镜下复位清创联合二期韧带重建手术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3例急性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急诊行关节镜手术清创+复位治疗,其中1例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患者行MCL修补缝合术;2例MCLⅡ度损伤患者佩戴铰链支具保守治疗。术后3个月,3例患者接受LARS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观察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结果。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3例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前向不稳,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阴性;均未发生关节内异位骨化等病变。术后3个月,3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30°、0°~120°、0°~130°;重建术后12个月,3例患者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1、88、94分。结论急诊关节镜下复位、关节腔清理术结合标准化的ACL重建术对于膝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踝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本组采用踝关节牵引状态下使用关节镜检查及手术28例,其中15例行关节镜下结核病灶清除术,13例因关节破坏较重而行关节融合术,术后继续联合、规范、适量和全程抗痨治疗并注意营养支持。结果术后患者恢复快,一般情况可,平均随访12个月以上,28例患者的术后踝关节未肿胀,血沉下降,无窦道形成,无结核复发。按Baird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为82%。术前McGuire踝关节评分(58±6.1)分,术后(88.9±5.4)分,提高(30.9±1.7)分(t=18.5,P〈0.01)。结论踝关节镜可直接观察和处理踝关节内病变情况,明确诊断,处理病灶。选择镜下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换液时间对人间充质干细胞 (hMSCs)原代培养时间的影响 ,从而确定原代培养hMSCs的适宜条件。方法 :分离人骨髓细胞 ,按不同种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分组进行原代培养 ,记录原代培养时间 ,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和成骨诱导培养 ,并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钙结节表达情况。结果 :hMSCs原代培养种植细胞密度为 1× 10 5~ 3× 10 5/cm2 ,4 8h后换液的方法较合理。经化学药物 (如地塞米松、β -甘油磷酸、维生素C)成骨诱导后 ,hMSCs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明显增加 ,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 :合理hMSCs原代培养方法 ,可以快速获得大量的自体种子细胞 ,从而为组织工程化骨的体外构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在髌股关节紊乱诊断与动态监测下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的早中期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收治了87例(99膝)年龄在12-33岁(平均17.2岁)之间的膝关节髌股关节紊乱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镜进行诊疗,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式分别为:1.外侧支持带滑膜外松解术;2.术式1+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3.术式2+胫骨结节止点内下移位术。在关节镜动态监测下对不同程度的髌股关节紊乱进行治疗。以0&#176;~110&#176;屈膝过程中髌股关节适配良好为术中平衡满意的标准。随访时利用Lysholm问卷随访调查,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103膝)患者中行术式1的患者53例(61膝),行术式2的患者20例(24膝),行术式3的患者14例(23膝)。64例(79膝)患者在术前即诊断为髌股关节紊乱。其中行术式2和3的患者全部在术前诊断明确。随访36-71个月(平均54.2月),Lvsholm评分89~100分,平均96.3分。无1例患者髌骨脱位复发,7例(9膝)患者残存不同程度术后膝前疼痛,年龄22~29岁(平均26.3岁),均伴有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结论关节镜动态监视下对髌骨序列排列异常的诊断和分级更具有实用治疗价值,依据动态监视结果选择性实施三级髌股序列重排术在术中均精确平衡髌股关节适配性并达到满意,术后随访中发现总体随访效果较好。患者年龄偏大且合并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是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提示这可能是外科介入的禁忌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