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另外,分离和培养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RT-PCR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细胞和微血管数目较少,早期瘢痕增多,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生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增多.随病情进展,微血管呈缩窄倾向.消退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减少,微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成纤维细胞数目进一步减少,微血管管腔小,大部分开放.RT-PCR检测结果发现,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有较低表达,早期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开始升高,在增生期表达到达高峰,消退期瘢痕的表达开始下降,到成熟期表达最低.结论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功能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动态改变与瘢痕的发生和消退成熟的病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2.
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肌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增牛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增牛性瘢痕中α-SMA的表达;通过细胞培养,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并进行比较;ELISA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与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纤维连接蛋白、TGF-β1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只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α-SMA,其他真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增生性瘢痕皮肤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细胞大大增加,比例高达96.8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Ⅲ型前胶原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肌成纤维细胞TGF-β1含量较正常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1);肌成纤维细胞纤维连接蛋白含量较成纤维细胞显著增高(P<0.05).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是造成增生性瘢痕的最关键细胞.  相似文献   
173.
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等多方面因素在时空调控下的多环节相互作用.成纤维细胞作为组织中的主要修复细胞,通过合成并分泌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以及转化为能收缩创面的肌成纤维细胞等多种方式在创面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一直是创面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4.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经AGEs(150mg/m1)作用后,用噻唑兰(MTT)法研究其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研究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用小片断RNA干扰(siRNA)的方法阻断细胞中AGEs受体(receptor of AGEs,RAGE)mRNA的表达,realtime PCR鉴定其阻断效率。RT-PCR法检测RAGE阻断前后各组细胞内RAF-1、黏着斑激酶(FAK)、周期素(cyclin)D1、cyclinBl、周期表依赖性激酶4(CDK4)的核酸水平表达差异。结果经AGEs干预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凋亡率升高,细胞周期G2期的比例显著增高,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因子及信号因子RAF.1、cyclinDl、cyelinBl、CDK4的核酸表达较对照组却明显升高,用RAGE阻断以上因子后表达则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在上述体外模型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周期调控因子升高,而增殖却下降且凋亡增加,可能是AGEs干预后细胞内启动内源性代偿调控机制,且这种调控机制与其受体(RAGE)途径相关;AGEs也可能还通过以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以外的其他途径或机制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5.
RNA干扰(RNAi)是由双链RNA(double-sl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是一古老的细胞反应通路,其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内源性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短链RNA干扰(siRNAs)已成功地应用于哺乳动物中,该文就其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6.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变化与微血管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首先取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分离和培养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ELISA分别测定2种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的变化,再采用Transwell 共培养模式,观察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微血管数目较少,胶原疏松.增生期瘢痕胶原致密,微血管数目增多,微血管狭长扭曲,甚至闭塞.ELISA检测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TGF-β1、bFGF、PDGF、ET-1和VEGF分泌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另外,Transwell 共培养结果发现,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具有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增生性瘢痕中微血管的病理改变与成纤维细胞大量产生TGF-β1、FGF、PDGF、ET-1和VEGF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7.
目的:探讨糖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影响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增殖及血管化效应的受体途径。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葡萄糖、bFGF制备糖化bFGF刺激液。取第3~6代HDMEC进行实验。取细胞,分为小干扰RNA(siRNA)-阳性对照组、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探讨糖尿病皮肤细胞外基质(ECM)糖基化改变与细胞增殖凋亡平衡的相关性。方法DM或非DM患者的皮肤组织和溃疡创面标本组织学观察,同时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细胞、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和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表达;体外建立糖基化基质,RAGE抗体干预后,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皮肤胶原萎缩,凋亡细胞比例增高;创面肉芽形成不良,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凋亡细胞增加,AGE和RAGE表达增多;体外糖基化基质上接种成纤维细胞存活率明显减少,细胞周期运行障碍,凋亡增加,阻断AGE-RAGE间相互作用可基本缓解糖基化基质对细胞增殖凋亡过程的影响。结论DM皮肤组织中糖基化ECM蓄积是细胞功能改变的重要环境介质,经RAGE介导影响细胞增殖凋亡平衡,致糖尿病皮肤创伤起点异常,创面难愈。  相似文献   
179.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对Ⅰ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胶原变性温度,研究热变性后胶原纤维排列及三维凝胶性质的改变,比较胶原变性后不同培养环境成纤维细胞形态差异,以建立变性胶原-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方法 Ⅰ型胶原蛋白溶液在不同温度作用后通过蛋白质圆二色光谱仪分析胶原分子二级结构改变.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胶原变性后纤维结构的改变.制备不同种类三维胶原凝胶并通过气相压力仪检测胶原凝胶断裂模量.将变性后的胶原进行二维包被和三维胶原凝胶制作,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 温度达到50℃时,Ⅰ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二维胶原包被时可见胶原纤维凝集成团,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在变性胶原存在环境中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均有显著改变. 结论 经50℃作用后Ⅰ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Ⅰ型胶原包被及三维凝胶模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明显不同,可作为变性胶原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80.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探索细菌生物膜检测的有效手段。方法烧伤患者植入性导管分离的金葡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经体外分别培育24、48、72h和5d后,先后用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观察细菌生物膜形成和黏附的过程与特点。结果鲍曼不动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生物膜的形态与特点都有显著的差异。结论CLSM和改良微孔板法是观察和检测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