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力学刺激对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是创伤愈合中的主要修复细胞 ,不仅有旺盛的合成功能 ,还可以分化成一种类似平滑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的细胞亚型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MFB)。MFB表达有平滑肌细胞特有的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oothmuscleactin ,α -SMA) ,其特征还包括双极型的细胞形态 ,大量的应力纤维及转膜连接的形成。MFB的出现促进了伤口收缩 ,有利于创面愈合。MFB可短暂地出现在正常愈合的伤口中 (如手术切口 ) ,创面愈合后便很快消失 ,如果MFB持续存在 ,则导致…  相似文献   
152.
我们以8周龄、体重20克左右的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正常小鼠及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的培养液体外培养后,对ConA反应性的变化,同时观察经不同含量精氨酸的饮食饲养后,烫伤小鼠脾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脾淋巴细胞经各种不同浓度精氨酸体外培养后,对ConA的反应性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精氨酸浓度的递增而增加;烫伤小鼠通过不同含量精氨酸的摄入,其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反应性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以摄入占总卡量2%精氨酸组的淋转功能最佳。实验提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精氨酸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淋巴细胞最佳功能的表达需要一个最合适的精氨酸浓度,烫伤后脾淋巴细胞需要更高的精氨酸浓度才能表达其最佳功能。  相似文献   
153.
本实验观察了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对灼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功能、血浆氨基酸谱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灼伤病人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反应性,CD_4~+阳性细胞的比例,CD_4~+/CD_8~+细胞的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提示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具有改善灼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4.
155.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及角质形成细胞在自异体皮混合移植成活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自异体皮混合移植大鼠模型和人体表皮细胞 淋巴细胞混合培养 (MELC)模型 ,检测大鼠移植术后血清及创面局部组织标本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IL)1 0的水平 ,观察体外表皮细胞在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结果 术后 7d,移植大鼠血清IL 1 0含量为 (2 5 .89± 2 .82 )ng/L,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的 (1 4 .2 0± 2 .4 3)ng/L(P <0.0 5 )。术后 4~ 1 4d,大鼠组织标本培养上清液中IL 1 0含量显著不同(P <0.0 5或 0 .0 1 ) ;术后 2 1、2 8d与正常大鼠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 )。自体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在MELC体系中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相关。自体角质形成细胞加入到MELC中 ,辅助性T淋巴细胞 (Th)1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主要通过IL 1 0介导而抑制Th2细胞因子谱的分泌 ;当加入抗IL 1 0单克隆抗体后该抑制作用消失。 结论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后 ,嵌入自体皮片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激活Th2使局部IL 1 0水平升高 ,这可能是移植成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6.
EGF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大鼠深Ⅱ度汤伤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的形态,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范围以了解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变化。结果:应用EGF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于用药后第3,6d有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的增加,后又迅速恢复近正常水平,电镜下可见用药组大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迹象,两组大鼠在肉芽组织范围及肉眼观察创面愈合天数上无明显不同。结论:按临床常规用药方法,EGF可在一定时相内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但对创面愈合并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7.
烧伤后24小时内削痂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烧伤后24h内行削痂手术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烧伤患者,伤后24h内对深Ⅱ度创面行削痂手术,将患者同一创面分为3个标本采集区,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区。手术前标本取自削痂术前创面,手术后和未手术区创面标本于伤后5—7d获取。采用组织培养和比色法测定创面组织释放白细胞介素(IL)8、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创面组织坏死程度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削痂手术后,患者创面组织局部释放IL8、MPO、MDA的水平分别为(6.83±1.85)μg/L、(4.07±0.87)U/g、(8.94±5.66)μmol/g,与未手术创面比较明显降低(P<0.01)。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前创面有凝固性坏死灶;未手术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坏死组织范围扩大;削痂手术后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得到改善,未见坏死组织范围扩大。结论伤后24h内行削痂手术,可以改善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有利于创面及早愈合。  相似文献   
158.
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摄入大剂量精氨酸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1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烧伤试验组和烧伤对照组(各5例),前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盐酸精氨酸静脉注射液,后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14复合氨基酸静脉注射液。两组患者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均相同。营养方案自伤后第3天起执行,给予总量的1/4;伤后4、5d给予总量的1/2;伤后6~21d给予全量。在两组患者伤后3d(方案实施前)及7、14、21、28d清晨取其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以1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的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伤后3d,两组患者血浆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而鸟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对照组伤后3d后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烧伤试验组伤后14、21、28d血浆精氨酸水平分别为(280±121)、(223±106)、(110±44)μmol/L,与同期烧伤对照组(124±21)、(59±15)、(50±26)μmol/L相比明显偏高;伤后21d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分别为(30±5)、(162±44)μmol/L,明显高于同期烧伤对照组(8±7)、(66±4)μmol/L(P<0.05或0.01)。两组患者伤后血浆其他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烧伤后血浆瓜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过程加速。增加外源性精氨酸摄入量可显著提高血浆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水平,但对其他氨基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这一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加速鸟氨酸循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9.
在哺乳动物,成体皮肤创伤后即启动炎症修复过程,通过纤维增生、沉积和后期的重塑完成损伤组织的瘢痕修复;其结构与功能的完全修复,即再生,仅见于胚胎与胎儿发育的特定阶段,称之为胎儿无瘢痕愈合。对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是研究成体瘢痕产生机制和防治手段的切入点。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与成体相比较,胎儿皮肤的愈合缺乏典型的炎症反应,这一特点已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兴趣和焦点所在。现就炎症因素对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研究烧伤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ET-1)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烧伤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标本(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各8例)和正常皮肤组织标本(正常对照,n=8)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RT-PCR半定量检测成纤维细胞中ET-1 mRNA的表达情况;新生血管标志物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瘢痕组织内新生血管形成(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率);M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分布.结果 瘢痕组织的发生早期,成纤维细胞ET-1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逐步降低,成熟期下降至最低水平.发生早期、增生期、消退期、成熟期瘢痕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961±0.159)%、(3.432±0.237)%、(0.412±0.026)%、(0.354±0.025)%和(0.1917±0.018)%,不同时期瘢痕组织间及其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发现,增生期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显著增加,排列致密.结论 烧伤后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ET-1表达水平呈现发生早期逐步升高、增生期达到高峰、消退期下降的变化,与不同时期瘢痕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及胶原纤维分布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