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应用于下颈椎骨折并脱位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4例下颈椎骨折并脱位患者的C_(3~7)节段CT连续扫描的影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 01中建立三维模型,以STL格式导出。在UG Imageware 12. 0平台打开三维重建模型。在逆向工程中将模板与椎弓根钉道拟合。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和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用3D打印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共置入螺钉122枚,术中导航模板与暴露的后部结构能够紧密贴合,稳定性好。所有椎弓根螺钉置入顺利,术中和术后未出现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结论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并脱位,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2.
CT血管造影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用于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例上肢皮肤肌肉缺损需要行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的患者行3D-CTA检查,连续螺旋CT扫描,观测胸背动脉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对背阔肌肌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以此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背阔肌肌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准确反映。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正常背阔肌肌皮瓣三维动态解剖,为背阔肌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个性化髋臼导板在单侧全髋关节成形术(THA)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选取人尸体髋标本20例(由昆明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进行实验研究。每例标本右侧定义为导板侧,左侧定义为对照侧。经CT扫描后对每例标本髋关节行三维重建,计算并确定导板侧髋关节旋转中心(HJC)及旋转轴线,设计并制作与导板侧髋臼Harris窝表面形态一致的反向导板,辅助THA术中髋臼假体植入。测量术后导板侧髋臼假体与对照侧髋臼的外展角(β)、前倾角(α)、HJC与泪滴的垂直距离(H)和水平距离(W)并进行比较。采用Prism 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个性化髋臼导板与髋臼Harris窝贴合紧密且稳定性好。髋臼导板辅助臼杯假体植入后与对照侧髋臼方位对称。导板侧与对照侧β角分别为(49.9±4.1)°和(49.5±4.7)°,α角分别为(17.7±3.1)°和(18.3±3.5)°,H值分别为(21.6±2.8)mm和(21.9±3.4)mm,W值分别为(29.7±3.1)mm和(30.90±3.31)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髋臼导板可做为辅助单侧THA术中髋臼假体准确植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4.
陆声  常山 《上海医药》2000,(12):9-11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导致骨脆性增加而易于骨折。骨量的维持有赖于维持骨重吸收及骨生成之间的紧密偶联。在疾病状态下,这种偶联被破坏,将导致骨质疏松。目前,骨质疏松治疗常用雌激素(激素替代治疗,HRT)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危险性,如乳腺癌,心血管以及骨骼等问题。双仑膦酸及氟化物将成为雌激素的替代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论述了不同复合物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虽然有些物质尚未在临床使用,但是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12月-2021年11月,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ALT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并获随访的患者10例, 其中手部4例, 足踝部6例。急诊入院6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4.0~15.0 h, 平均7.3 h;慢性感染及溃疡导致软组织缺损4例, 入院后给予清创, 软组织缺损二期行皮瓣转移。缺损面积8.0 cm×5.0 cm~22.0 cm×8.0 cm。术前基于下肢CTA数据, 建立3D骨-血管-皮瓣模型, 术中利用MR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皮瓣供区, 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 定位穿支点, 并观察虚拟图像和术中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走行的符合情况。末次门诊随访时记录皮瓣的外形、质地、颜色等, 根据关节总的活动度(TAM)评分评价手功能, 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成功重建出穿支血管的位置及走行, 术中应用MR技术定位穿支、虚拟穿支走行与实际解剖一致, 匹配度达100%。术前测量血管蒂长为(11.02±1.37)cm, 术中测量...  相似文献   
146.
目的:介绍和评估USA-Plate和Z-Plate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9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USA-Plate内固定11例,Z-Plate内固定8例,观察术前、术后神经损伤ASIA分级。结果:随访时间6月-18个月,平均10.6个月。ASIA分级:术前A4例,B3例,C7例,D5例;术后A3例,B1例,C4例,D3例,E7例, 1例失随访。结论:USA-Plate和Z-Plate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安全,不影响MRI检查,是理想的前路短节段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47.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如何对其进行预防及提高其治疗水平已成为目前处理骨质疏松骨折的工作重心。有关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的发展,而且在其治疗上具有关键的作用。近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了骨折后的并发症。笔者总结有关骨质疏松骨折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概念,以进一步提高对这种常见损伤的治疗和预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8.
胫骨扭转(tibial torsion, TT)是指胫骨自身绕其纵向轴线扭转,TT畸形会导致约1%的成年人出现步态异常、膝关节疼痛、髌股关节紊乱等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TT易被忽略。国内目前对TT的研究主要是TT角度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报道1例TT畸形手术治疗病例,从手术治疗相关方面对TT的临床症状、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等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为临床TT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拇指电锯伤完全离断的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电锯伤拇指完全离断,进行拇指再植术,随访成活率及术后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0.2) h,术中出血量平均(18.3±6.2) ml,术后出现血管危象6例,1例因静脉血管挫伤重,经指端切口减张放血无效后坏死,于二期截除残端行拇指桡背侧皮瓣覆盖创面;另外5例经处理均成活,本组存活25例,总成活率为96.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0.0±4.6)月,拔除克氏针时间5~15周,患者恢复掌指及指间关节屈伸功能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手指指端两点辨别觉平均(6.0±6.8) mm,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2.3~9.1分,平均(5.2±0.9)分。按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5], 25例存活指体中优2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6.2%。[结论]电锯伤拇指离断的再植,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呈世界大流行趋势,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外源性输入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二次爆发[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