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髋关节旋转中心(hip joint center,HJC)的精确定位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THA需要重建HJC以维持髋关节的机械平衡和压力分布[1]。手术重建后臼杯的偏移会对假体的存活率和髋关节活动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3]。目前,HJC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实现髋关节术中臼杯置入和生物力学再复制的基础,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4-5]。本文就文献中报道的HJC测量方法作一综述,以期对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提高THA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截骨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FMJS、万方网络数据库中,以“膝关节置换术”、“截骨”、“计算机导航”和“个体化模板”为关键词,查阅1988年1月—2014年6月有关人工TKA中截骨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TKA是治疗中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标准经典手术,术中截骨方法主要有传统器械截骨、计算机导航及个体化模板辅助截骨等。TKA中传统器械截骨,依靠机械引导装置定位及术者经验截骨,主观性强,精确度较低,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手术效果欠佳。与传统器械截骨相比,计算机导航辅助截骨精度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更多;另外,由于其学习曲线长、设备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等众多因素,限制了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个体化模板辅助TKA技术可设计精确化的截骨方法或工具,实现个体化解剖截骨,具有提高截骨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损伤等优势,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更加理想。结论 随着数字骨科的不断发展,人工TKA手术方案会更加个性化,截骨更精确。数字化、个体化截骨技术可能成为今后TKA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tomy of veins of the lower lumbar spine and provide the anatomic basement for laparoscopic lumbar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5 formaldehyde-preserved cadav- ers were studi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variety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 of ascending lumbar vein (ALV) and iliolumbar veins (ILV),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umbar plexus. Results: ALV and ILV can be found on every sides, which have four variants including separate entry and common entry. The ascending vein and iliolumbar vein separately enter common iliac vein in 18 cases, and as a common stem enter the common iliac vein in 12 cases. Retracting common iliac vein medially both the ascending lumbar and the iliolumbar veins are always at risk of avulsion on exposure of the disc space. The injury of obturator nerve and lumbosacral trunk of lumbar plexus should be avoided. Conclusion: Awareness of these anatomic variation can prevent the hemorrhage and be helpful for the surgeon in performing a careful ligation of these veins before medial retraction of the common iliac vein. Our finding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proper dissection of ALV and ILV before ligature during exposure of the lower lumbar spine.  相似文献   
14.
第八届全军显微外科暨第二届全国穿支皮瓣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1-14日在昆明召开。会议由全军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办,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云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承办。  相似文献   
15.
腰椎前路椎间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比较腰椎微创前路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T12~L1段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7.0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加入韧带和关节囊。建立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加入前路内固定器及后路椎弓根系统三维模型。在前屈、伸直和侧弯状态下模拟人体生理负载。结果前路和后路2种固定方式均明显减少了前路椎体融合植骨块的应力,MACS-TL较后路固定更减少了植骨块的应力。主要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和螺钉交界处,同时下位螺钉比上位螺钉承受更多的应力。结论前路椎体间融合后通过前路和后路固定均可以达到手术后的初始稳定性,前路固定在前路融合后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强于后路椎弓根固定。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59年Boucher等~([1])报道了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椎弓根螺钉强大的三柱固定效果,对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生物力学及稳定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其相邻关系的复杂性,胸椎椎弓根置钉技术的发展相对较缓慢。近年来随着对胸椎椎弓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经后路第2骶椎髂骨(S2AI)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例采用S2AI置钉治疗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1~61岁,平均54.8岁;将患者术前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计导航模板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实物,并在术中使用导航模板辅助S2AI螺钉置人;术后复查患者骨盆CT、Mim.ics重建后观察图像中螺钉与骶骨及髂骨骨皮质的位置关系,测量并比较术前模拟及术后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TA),进钉点与骶正中棘的水平距离(HD)与第1骶后孔下缘的垂直距离(VD)。结果5例患者共置入S2AI螺钉10枚,所有螺钉穿透骶髂关节,无侵犯及穿出髂骨骨皮质。术前模拟置钉设定进钉角度SA(32.22°±5.57°)、TA(42.59°±4.55°)、HD[(5.04±0.40)mm]、VD[(19.58±1.49)mm],与术后复查CT后三维重建术测量的SA(31.95°±5.78°)、TA(42.21°±5.29°)、HD[(5.00±0.41)mm]、VD[(19.54±1.12)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骨盆固定术中,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经后路S2AI螺钉置钉技术为一种可行的置钉技术,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双下腔静脉畸形临床上罕见, 多在尸检中发现, 自 1940 年 Adachi首次描述该畸形以来, 不断有文献报道,但几乎所有文献都在二维图像上进行描述, 目前尚无以三维动态图像展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目的: 观测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双下腔静脉连续横断面的走行, 建立双下腔静脉的可视化数字模型。设计: 以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为观察对象, 重复测量设计。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和解剖学教研室。材料: 实验于 2006-02/05 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实验室完成。数据来源为南方医科大学国家“八六三”虚拟中国人项目课题组采集的“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 该数据集共有 8 952 个层面, 连续层厚为 0.2 mm, 提取第 2 600 ~3 660 张图像作为断层观察和重建的数据来源。方法: 应用“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 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双下腔静脉结构, 应用 Amira 3.1(TGS)软件对双下腔静脉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主要观察指标: 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薄层断面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观察结果。结果: 在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薄层断面图像上清楚地显示了双下腔静脉的结构, 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的反映双下腔静脉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 虚拟中国人男性Ⅲ号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双下腔静脉解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serine protein kinase, CASK)剔降血管内皮细胞株,初步探讨其对短暂缺氧的反应性.方法 采用RNAi技术和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建立CASK表达下调的血管内皮细胞株,并观察缺氧应激条件下培养0(常氧)、1、3、6、12 h细胞增殖指数的变化.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在短暂缺氧后细胞增殖指数升高(常氧:42.93%,1 h:50.46%, 3 h:52.53%),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增殖指数则低于常氧对照组(6 h:40.71%,12 h:25.18%).而CASK剔降血管内皮细胞株,在1~12 h缺氧应激时限内,其增殖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CASK剔降内皮细胞株与对照EA.hy926细胞比较,对短暂缺氧应激的增殖反应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快速成型胸椎个体化导航模板的精确度,为快速成型个体化导航模板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个完整的胸椎干燥骨标本,根据其CT扫描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出相应的胸椎模型及个体化导航模板,通过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椎标本及其模型上应用直径2.0mm的钻头模拟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直视观察钻头在椎弓根及椎体内的位置及走行方向。用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对快速成型胸椎模型的精确性进行测量。结果:个体化导航模板和相应的胸椎标本及其模型后部解剖结构之间轮廓一致,贴附吻合良好,置入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钻头均完全位于椎弓根及椎体内,其走行方向和椎弓根的走行方向一致;所有胸椎模型和相应胸椎标本的解剖形态完全一致,胸椎标本和模型之间的误差范围在(0.49±0.28)mm之间。结论:虽然快速成型模型与实物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但其误差不影响对椎弓根准确定位及定向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