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50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46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31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HBV 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而言,HBeAg的血清转换是抗病毒治疗停药的指标之一。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并且HBeAg血清转换发生的时间越早,预后也越好。 相似文献
82.
目的: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复合α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 IFN)治疗过程中DC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 IFN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亚群百分比及数量,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和血清HBVDNA,以及肝功、肾功、血常规。结果:经C IFN治疗后,患者的应答率为43.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减少(P<0.05),且有效组和无效组的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同一时间点无明显差别。动态观察C IFN治疗过程中血清HBVDNA载量与MDC、PDC绝对数的关系,未发现明确的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CIFN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外周血MDC及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3.
手指末节离断是远节指间关节附近离断,有着发病率高、手术难度大、手指成活率高、术后恢复良好等特点,Yamano将末节断指分为三区:(1)区指固有动脉弓以远离断;(2)区远节指间关节至动脉弓处离断;(3)区中节指骨远端至远节指间处离断。根据指尖显微解剖和指尖断裂损失程度,尤其在指尖再植中,有些病例可找到供吻合的静脉,少数找不到,故又将Yamanol区断指,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两组,实验组30只按体重15g/kg给予浓度为47.5%的酒精一次性灌胃。对照组30只按体重15g/kg给予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灌胃后48h取肝组织,观察两组大鼠的肝脏大体形态并检测ALT、AST、肿瘤坏死因子一α(TNF-α)及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大鼠肝组织呈现片状坏死,且ALT、AST、TNF—α及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时可发生肝细胞凋亡,可能与ALT、AST、TNF—α及MDA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5.
86.
免疫避孕用含模型蛋白的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聚(5-羟基三亚甲基碳酸酯-CO-三亚甲基碳酸酯)P(HTMC-CO-TMC)作为口服免疫避孕疫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BSA为模型蛋白,采用改进的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含BSA的微球,表征微球的性能参数及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分布较窄,不同共聚组成聚合物的释放速率不同。结论:可通过调节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的共聚组成调节BSA的释放速率,该类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有望成为口服避孕疫苗的控制释放载体。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实验检查的特点.方法 分析66例肝功能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的PBC患者,分析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凝血酶原活动度(PA)、腹水化验等指标.结果 66例PBC中女性61例(92.4%),平均(53.7±9.9)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腹胀(90.9%)、乏力(87.8%)、食欲减退(62.1%)、皮肤瘙痒(34.8%).最常见的体征为黄疸(75.8%)、脾大(68.2%)、肝大(57.8%).对Child Pugh计数分级法为A和B级的34例与C级的32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 进行成组t检验,两组患者ALT、AST、GLO、TC、TG、ALP、GGT、HB、PLT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失代偿期PBC患者仍以中年女性多见,以腹胀、乏力、食欲减退、瘙痒、黄疸、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以胆汁淤积为主,伴有ALP、GGT显著增高,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以熊去氧胆酸(UDCA)为主的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9.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研制成功有效的疫苗,诱导交叉性中和抗体和细胞细胞免疫应答成为丙肝疫苗研究的基本方向.本文概述了当前世界HCV蛋白质疫苗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疫苗研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90.
目的调查干休所两类非专业急救人员心肺复苏(CPR)理论和技能现况,探讨影响因素,分析应对策略。方法采用问卷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65保健人员和81名陪护人员进行调查,考查二类人员CPR理论和技能现况,分层分析不同特征人员间的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陪护人员CPR理论和技能匮乏,保健人员优于陪护人员(P〈0.05)。不同职业特征保健人员理论和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影响CPR技能的因素为培训、职业性质和受教育程度,陪护人员的影响因素为培训。结论干休所非专业急救人员CPR理论和技能现状并不乐观,需要立足构建CPR"生存链",坚持开展针对性培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