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46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三种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选择微创技术治疗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疗效。方法:选用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eectomy,APLD)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366例(配合同轴侧路镜下APLD18例);用显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eroendoseopie diseectomy,MED)治疗伴有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及椎间盘钙化的LDH47例;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8例、推体转移瘤1例。结果:经APLD治疗组,1a随访优良率92%,5a随访优良率85%,10a随访优良率79%;经MED治疗组,获1-3a随访,优良率为98%;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1例椎体转移瘤经PVP治疗,获1a随访,疼痛全部缓解,无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选择合适的微创技术,可望获得安全、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个慢性、复杂的过程,然而椎间盘退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难自行修复。近年来研究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研究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可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组织工程构建椎间盘、基因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研究兔不同代次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找出合适的种子细胞去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方法:从新西兰大耳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分离并培养髓核细胞同时进行培养传代,对原代及第3,4代髓核细胞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反转录PCR法测定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各代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原代髓核细胞一般需7 d左右贴壁,形状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原代和第3代髓核细胞都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较强,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细胞核被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髓核细胞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胞浆内呈现天蓝色,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胞浆内表现为黄褐色沉淀。到第4代细胞出现退变,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较前几代细胞显著下降。前3代的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正常,传第4代后髓核细胞开始出现衰老、退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医学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不断对医学领域地渗透,尤其使脊柱外科在诊断和治疗上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朝着“精确化、个性化、微创化”方向发展,已成为临床骨科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目的:通过对数字技术在复杂骨科应用进展,明确研究突破口。
方法:由第一作者在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中国知网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2011。检索词为“个性化的定位导航模板,数字解剖模型,螺钉内固定术,逆向工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纳入标准为导航模板制备工艺及技术的研究、有限元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验及临床应用。排除标准为与此文目的无关、较陈旧的文献和重复同类研究。
结果与结论: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建的导航模板为骨科螺钉内固定的定位、定向固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数字化重建技术可以制作个体化导航模板,将模板紧密贴合于相应的解剖结构上进行导航穿刺,即可完成对术区的准确定位和定向。对复杂骨科手术,尤其是解剖结构畸形变的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临床手术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引起下腰痛的最主要病因,导致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由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的疾病,尤其是对已经发生了纤维环变性甚至破裂的疾病。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于纤维环再生与修复的实验研究与治疗方法,最新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自我修复、细胞治疗、外科治疗、组织工程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个慢性、复杂的过程,然而椎间盘退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很难自行修复。近年来研究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研究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可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组织工程构建椎间盘、基因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兔不同代次髓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找出合适的种子细胞去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方法:从新西兰大耳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分离并培养髓核细胞同时进行培养传代,对原代及第3,4代髓核细胞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反转录PCR法测定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各代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原代髓核细胞一般需7d左右贴壁,形状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原代和第3代髓核细胞都呈圆形或多角形,活力较强,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细胞核被染成均一蓝黑色,胞浆呈现淡粉色;髓核细胞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胞浆内呈现天蓝色,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胞浆内表现为黄褐色沉淀。到第4代细胞出现退变,Ⅱ型胶原和聚合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水平较前几代细胞显著下降。前3代的髓核细胞代谢旺盛,表型一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表达正常,传第4代后髓核细胞开始出现衰老、退变。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切吸术治疗伴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3年9月以来,我们使用APLD技术治疗伴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其中28例获优良级疗效,4例可,3例差;随访3-16个月,优良率80%。我们体会到只要患者有间断性发作或近期内有中间缓解期病史,CT片显示间盘出阴影所占比例或成份大于钙化影时,则可使用经皮穿刺切吸技术,对经皮切吸治疗无效一般不宜进行二次切吸治疗,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93年以来,我们应用APL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8例,再穿刺切吸21例,再切吸率5.9%.分析原因有:术中操作不当3例,间盘切吸量不足10例,定位错误2例,双间盘突出漏切3例,间盘退变硬化4例.作者指出医源性因素是再切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坶展肌皮瓣移位修复感染性跟腱缺损温贵满,及金宝,银和平1987年始,我们采用带蒂展肌肌皮瓣移位修复感染性跟腱缺损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2~50岁。均为切割伤跟腱完全离断感染创面,其中中1/3离断2例,下1/3离断3例。病程25~58天。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