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141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血液透析膜对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血液透析膜对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和基因表达的变化钱家麒余志远戴慧莉张庆怡陈诗书程枫近年来,有研究报道,血液透析(血透)仅诱导细胞因子基因转录而不是合成。为探讨血透的生物相容性,我们研究观察不同透析膜血透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β的水平及外周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MHD患者153例,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各项指标,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生存函数乘积限(Kaplan-Meier)分析观察LVM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LVMI的危险因素关系。结果153例MHD患者中,84例(占55.2%)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超滤量(UF)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周3次透析与每周2次透析的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59.3%和52.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厚患者的5、10和15年生存率分为78.3%、54.3%和36.2%。结论MHD患者存在较高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UF、血红蛋白与左心室肥厚相关,预防患者左心室肥厚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心脏术后急性肾损害(AKI)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及探讨有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本院所有行心脏手术,且存活出院的患者,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至2010年2月28日。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观察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及肾功能情况。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与患者长期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941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过AKI患者275例(29.2%),非AKI患者666例(70.8%)。在总共46.5个月(34.5,59.2)的随访过程中,术后发生过AKI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非AKI患者(67.8%比85.6%,P < 0.01),且随着AKI严重程度的增加,生存率逐渐下降(AKIN 1、2和3期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0.7%、62.3%和58.6%, P < 0.01)。AKI组中90.5%的患者出院时肾功能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但随访期间生存率仍显著低于非AKI组患者(69.6%比85.6%,P < 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年龄每增加20 岁,HR=2.238)、术前贫血(HR=1.625)、手术时间延长(每增加1 h,HR=1.153)、AKI的发生及分期增加(每增加1期,HR=1.473)是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结束时,AKI组患者的Scr显著高于非AKI组(107.6 μmol/L比83.0 μmol/L,P = 0.014);AKI组中34.0%患者进入了CKD 3~5期。出院后5年34.8%的AKI患者发生Scr翻倍。 结论 心脏手术后AKI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AKI后Scr值恢复到基线水平,长期的患者预后和肾脏预后仍然较差。  相似文献   
64.
联合应用标志物在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C)、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白细胞介素18(IL-18)、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成人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预测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联合应用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收集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相的血尿标本,选取其中AKI患者14例,分别测定血清CyC、Scr及尿NGAL、IL-18、RBP、NAG、Cr(Ucr)水平;并选择临床资料相匹配的非AKI患者15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上述5种生物学标志与Scr的动态变化。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时诊断AKI的精确性。AKI定义为Scr水平较基础值增加≥50%。 结果 29例患者平均年龄(62.9±13.7)岁,基础Scr (73.2±11.9) μmol/L。除AKI组患者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非AKI组较长外[(60.63±13.92) min比(43.00±9.20) min,P=0.047],两组其余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KI组患者的血尿生物学标志分别在术后早期的不同时间点显著升高。术后10 h血CyC取1.31 mg/L作为诊断截点时,其在AKI诊断中的敏感性(ST)和特异性(SP)分别为0.71和0.92,AUC=0.83(0.67~1.00);术后0 h 尿NGAL取49.15 μg/g Ucr时,ST=0.84,SP=0.80,AUC=0.85(0.70~1.00)。术后2 h尿IL-18取285.65 ng/g Ucr时,ST=0.85,SP=0.73,AUC=0.81(0.64~0.97)。术后0 h尿RBP取2934.65 μg/g Ucr时,ST=0.75,SP=0.67,AUC=0.77(0.60~0.95)。术后4 h尿NAG取37.05 U/mg Ucr时,ST=0.86,SP=0.67,AUC=0.72(0.53~0.92)。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联合以上5种标志物的最佳诊断时间点,得到AUC为0.98(0.93~1.02)(P<0.01)。 结论 心脏手术后AKI患者血尿生物学标志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显著升高,诊断AKI的时间早于Sc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成人心脏手术后AKI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尿NGAL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尿RBP也显示了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应用生物学标志可更好地预测临床上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交叉试验中的Williams设计及其在临床试验应用时的随机化与检验效能分析.方法 以临床试验实例分析3×3交叉设计数据特点,并结合相应公式及SAS程序进行样本量估计时的检验效能分析.结果 3×3交叉设计数据结构特点决定了采用Williams设计的必要性,以便在每种次序及每个时期各种处理尽量均匀外,对于任何两个处理的次序亦达到均衡,采用SAS中PLAN过程可以方便构建Williams方块,并进行不同治疗次序组别的随机化.在Williams设计样本量估计时,可以结合SAS/STAT中的MIXED过程可以灵活地进行临床试验时所要考虑的顺序、时期及延滞效应等特定条件下的检验效能分析.结论 类似3×3交叉临床试验采用Williams设计是合理选择,以减少顺序、时期及延滞效应对处理间效应差值评价时的混杂影响.采用SAS程序可以方便地进行随机化及检验效能分析.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素2(Ang2)和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4.25%葡萄糖(高糖组)、4.25%甘露醇(甘露醇组)和800μmol/L葡萄糖降解产物甲基乙二醛(MGO)(MGO组)对体外培养的HUVECs进行干预,设立空白对照组。以MTT比色法测定的D(490 nm)比较各组HUVECs干预后12、24、48 h时点的细胞增殖情况;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UVECs中Ang2和Tie2 mRNA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分泌量及HUVECs中Tie2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组、甘露醇组和MGO组HUVECs干预后12 h时点的D(490 nm)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干预后24 h时点的D(490 nm)则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甘露醇组和MGO组HUVECs中Ang2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高糖组和甘露醇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67.
68.
挤压伤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的肌肉丰富部位受到长时间挤压后,出现缺血、缺氧、变性、坏死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并由此引发以急性肾脏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69.
1概述 七十年代初,病理学家 Kerr等[1]发现病理性坏死与生理性细胞死亡在形态学上完全不同,并首先将后者命名为: Apotosis即凋亡。细胞凋亡在维持多细胞有机体发育、保持免疫稳定、防止器官硬化、抗病御病毒入侵、防止细胞癌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细胞凋亡作用和细胞抗凋亡能力[2]。当抗凋亡能力下降时,在适当的外界因子作用下,细胞发生凋亡。由于各种不同外界刺激因子所引起的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有相似或相同改变,所以人们推测是否在各种刺激因子凋亡信号传递途径的下游存在共同通路。目前[3]认为细胞凋…  相似文献   
7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poietin-2 (Angpt-2) and peritoneal angiogenesis in a uremic peritoneal dialysis (PD) rat model. Methods Uremic (subtotal nephrectomy) rats were established and divided into non-PD, 10 d-PD, 28 d-PD and 56 d-PD groups. Standard PD solution was applied in the study. Rats undergone sham operation without PD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Vessel density of the peritoneum was detected and quantified with anti-CD31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Expressive levels of Angpt-2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ere examined in the peritoneum by real-time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The non-PD group wa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vessel density in the peritoneum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3)/HP vs (1±1)/HP]. Progressive angiogenesis was found in 10 d-PD, 28 d-PD and 56 d-PD groups [(10±5)/HP, (17±5)/HP, (19±4)/HP]. Furthermore, expressive levels of Angpt-2 and VEGF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non-P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and such expre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D groups as compared to non-PD group (P<0.01), but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PD groups. Both VEGF and Angpt-2 leve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essel density(r=0.7756, P<0.01; r=0.5223, P<0.05). Conclusions Uremia and PD promote peritoneal angiogenesis in rats.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 of Angpt-2 in peritoneum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itoneal angiogenesis. Angpt-2 may be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of peritoneal 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