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141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为了解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否有更高的危险性,与非尿毒症患者有何不同,该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5例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组)以及同期进行类似手术的34例非尿毒症患者(对照组)检测术前的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进行麻醉分级并观察患者的术中输血及补液量,制订手术后尿毒症透析患者的透析方案.结果尿毒症透析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分别为78 g/L和34.9 g/L,均低于非尿毒症对照组.术前行心功能和麻醉ASA分级,尿毒症透析患者更差.术中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输液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透析患者能继续规律透析治疗.结论尿毒症透析患者能进行各种手术,但接受手术的风险大,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耐受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十碳五烯酸(EPA)对早期阶段的糖尿病肾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中,KKAy/Ta小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以EPA1g·kg-1.d-1腹腔内注射共8周,对照组同步予以生理盐水注射,应用免疫组化和实时RT-PCR检测肾脏中MCP-1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的变化。应用ELISA方法检测高糖和EPA刺激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上清MCP-1的表达。结果:EPA治疗后KKAy/Ta小鼠肾脏MCP-1的蛋白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弱。实时RT-PCR结果显示EPA治疗组小鼠肾皮质MCP-1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25mmol/LD-葡萄糖作用72h可引起HUVECs分泌MCP-1明显增加,30μmol/L和50μmol/LEPA均可显著地抑制高糖诱导的MCP-1表达。结论:EPA降低了KKAy/Ta小鼠肾脏及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MCP-1的表达,提示EPA可能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观察Klotho蛋白在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肾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 n=5)和假手术组(Sham组, n=5),采用双侧肾蒂夹闭术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于造模后24 h留取小鼠的血清及肾组织。应用酶法分别测定血清尿素氮和肌酐,ELISA法检测血清Klotho蛋白水平,TUNEL染色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水平,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肾组织Klotho、Bax、Bcl-2和Caspase-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急性肾损伤时小鼠全身及局部的Klotho水平和肾脏凋亡的关系。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小鼠术后24 h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变性、坏死,肾脏凋亡细胞明显增加,肾组织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Bax/Bcl-2 mRNA及蛋白表达比值均显著升高。I/R组小鼠血清Klotho蛋白水平较Sham组小鼠显著降低[(669.89±136.51) pg/mL vs. (2 107.92±549.22) pg/mL,P〈0.01],肾组织Klotho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较Sham组下调约9/10 (P〈0.001)及1/5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肾组织bax/bcl-2 mRNA比值与血清Klotho蛋白及肾组织klotho mRNA均呈显著负相关(r=-0.833,P〈0.01;r=-0.916,P〈0.001),肾组织Bax/Bcl-2蛋白比值和肾组织Klotho蛋白也呈显著负相关(r=-0.637,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后小鼠全身及肾组织局部Klotho表达均显著下调,Klotho水平的下降可能与凋亡诱导的肾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模式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所有患者资料均来源于上海市卫生局<急性肾衰竭的早期发现与防治>研究课题数据库.2004年1月 ~2005年12月,原位经典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共26例,其中6例行SLED(SLED组),6例行滤过液剂量为35~40 mL·kg-1·h-1的CVVH(CVVH-A组),14例行滤过液剂量为50~60 mL·kg-1·h-1的CVVH(CVVH-B组).观察各组患者透析前后肾、肝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于治疗前、治疗第4天和治疗终止后,采用APACHEⅡ评分评估疾病严重性,比较各组患者存活和肾脏存活情况. 结果 单次治疗后各组肾、肝功能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025).SLED组、CVVH-A组和CVVH-B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33.3%、66.7%和50.0%;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6.7%、83.3%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CRRT 和SLED均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 25).SLED组、CVVH-A组和CVVH-B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33.3%、66.7%和50.0%;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6.7%、83.3%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CRRT 和SLED均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 vs 20.7±10.4,P=0. 25)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不同腹膜转运特性的患者使用7.5%艾考糊精腹透液长时间留腹后的超滤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根据腹透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D/Pcr)和Twardoski的评判标准,分为高转运、高平均转运、低平均转运和低转运4组。患者分别使用7.5%艾考糊精透析液或2.5%葡萄糖 Dianeal?誖 PD-2、PD-4透析液,疗程4周。比较各组超滤量。 结果 共201例CAPD患者入选,其中艾考糊精组98例,葡萄糖组103例;男96例,女105例;年龄(56.1±13.7)岁(18~81岁)。198例进行了腹膜平衡试验,其中高转运患者24例(12.1%),高平均转运72例(36.2%),低平均转运81例(40.7%),低转运21例(11.0%)。治疗第4周,高转运、高平均转运和低平均转运患者中,艾考糊精组超滤量显著升高,无论与基线值还是与葡萄糖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而低转运患者中,艾考糊精组超滤量高于葡萄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艾考糊精腹透液产生的超滤量与D/Pcr呈正相关(R2 = 0.1681,P < 0.01),而葡萄糖透析液产生的超滤量与D/Pcr呈负相关(R2 = 0.0949,P < 0.01)。 结论 7.5%艾考糊精腹透液可显著改善CAPD患者的超滤量和腹膜肌酐清除率,尤其在腹膜高转运、高平均转运和低平均转运患者,其作用显著优于葡萄糖腹透液。  相似文献   
19.
水孔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参与跨细胞水转运的细胞膜蛋白 ,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水孔蛋白 1是最早被发现的该家族成员 ,通过研究人们对其结构、功能和分布均有了一定了解。腹膜组织有AQP1表达 ,它被认为是腹膜跨细胞的水转运通道 ,也就是腹膜转运“三孔”理论中的超小孔。通过AQP1对腹膜超滤的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 ,对认识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尿毒症腹膜透析条件下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制作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试验分为4组,正常组、尿毒症组、1.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4.25%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在实验的第1周及第4周检测肾功能及血浆白蛋白,并且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分组的膈肌组织中淋巴孔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两组尿毒症腹膜透析组及尿毒症组中,其淋巴孔直径明显增大,与正常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尿毒症腹膜透析模型中淋巴孔出现明显改变,可能与腹膜超滤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