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56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80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桡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1例成人的桡神经内部结构,其中20例用醋酸溶液滴浸进行解剖分离,1例作断面对照观察。根据显微外科技术的需要,对桡神经干内主要神经束及束组作了局部解剖学研究。一、观察了桡神经干的位置、形态和束数,测量了其大小,绘制了桡神经断面的神经束局部定位图。二、桡神经干在臂部由远到近呈外旋性移动。神经干内的束组,右上肢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左上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三、讨论了前臂骨间后神经易受压损伤的局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22.
桡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1例成人的桡神经内部结构,其中20例用醋酸溶液滴浸进行解剖分离,1例作断面对照观察。根据显微外科技术的需要,对挠神经干内主要神经束及束组作了局部解剖学研究。一、观察了桡神经干的位置、形态和束数,测量了其大小,绘制了桡神经断面的神经束局部定位图。二、桡神经干在臂部由远到近呈外旋性移动。神经干内的束组,右上肢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左上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三、讨论了前臂骨间后神经易受压损伤的局部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根据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借助支架材料的有序排列构建具有理想方向性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可行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圆柱体状,与大鼠成肌细胞L6体外复合培养。以18s RNA为内参照,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在体外培养早期的变化。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体外培养第4d,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结论:大鼠成肌细胞与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早期,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基因表达与骨骼肌再生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相似文献   
24.
<正> 半膜肌是股后群肌内侧的一块,肌块大,腱膜长,有较长的血管神经束,切除后对功能影响不大。因此,半膜肌有可能成为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一个良好的肌瓣。在临床上尚未见有用于游离移植的报导。对于半膜肌的研究,国内已有摘要报导,但主要涉及肌的血管神经体质资料。本文从应用角度对半膜肌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以期对半膜肌的游离移植有所帮助。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5.
手舟骨的形态、血供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100侧手舟骨,30侧手标本和4个新鲜手血管透明标本上,观察了手舟骨的形态,表面投影和血供规律。手舟骨有84%是中部细小型,故多发生中部骨折。舟骨滋养孔83.9%集中手舟骨背外侧面,采用背侧手术入路时,尽可能减少对腕背侧韧带的剥离或横断,以保护部份血供来源。舟骨内固定进针时,可采用手背伸30°,内收10~15°,按舟骨结节至桡骨背侧结节下缘这个表面摄影穿入,方向以与水平线呈20~25°,与前臂冠状平面呈30~45°为宜。  相似文献   
26.
根据小肠代食管手术设计的要求,解剖并测量了50例成年尸体的小肠血管、胸廓内血管和甲状腺上动脉。1.小肠动脉小肠动脉的枝数平均为5.4枝。小肠动脉的管径为1.5—10.0mm,3mm以上的占半数以上。第1—6小肠动脉的平均长度为25.3—45.4mm,30mm以上的占半数以上。其中以第3小肠动脉最长(45.4mm),管径也较大(4.0mm),是较为理想的吻接动脉,第1小肠动脉起点高,长度较短,有10%没有形成动脉弓,一般不宜作为吻接选用的动脉。小肠动脉平均有22%的短干出现,短干一般分为2—3枝。在这些分枝中,都有1—2枝较长且粗,手术中可当作一个小肠动脉加以利用。小肠动脉弓的级数甲均为2.7级。第1.2级动脉弓管径都较粗大,第3级弓以下的管径在0.9mm以下的较多。故手术中展直小肠时,以保留第2级弓为宜。2.小肠的长度空回肠的总长度为530.6cm(328—765)。小肠动脉所分布的肠管长度,由第1小肠动脉至第8小肠动脉是逐渐增加的(36.9—252.5cm)。在空肠上段,保留有代偿能力的、管径在1.0mm以上的动脉弓,剪断系膜展直肠攀,每展直1cm,所对应的肠管长度为2.6cm。3.小肠静脉小肠静脉平均枝数为2.9枝(1—5),比动脉少。一个小肠静脉往往与两个以上的动脉相对应,它的第1级属枝基本上与动脉伴行。甲状腺上动脉在动脉分枝前测量了管径,左侧为3.1mm,右侧为2.8mm。甲状腺上动脉是受区较为理想的一个吻接动脉。5.胸廓内血管胸廓内动脉在第二、三肋间的管径平均为2.6—2.8mm。静脉的管径平均为2.4—3.1mm。胸廓内动脉的管径与小肠动脉的很接近,但静脉管径显得细小。因此,胸廓内动脉是小肠代食管手术中的理想备用的吻接动脉,但受区的静脉则以选用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为宜。  相似文献   
27.
各种塑料在解剖标本铸型中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外文献虽然也介绍过一些铸型应用塑料,但一般情况下,仅报导专利商品名称,不介绍化学名称和基本性能,使人难于更好地引用和改进。目前国产合成树脂品种很多,有些塑料虽然性能很好,但它的成型加工方法,要求在高温、高压、真空或钢质模具等条件下进行,不适于解剖标本的铸型制作。近年来,我们立足于国产原材料,在有关化工厂协助下,对多种塑料进行了试验,摸索了一些塑料的性能和铸型操作方法。我们所选用的塑料是具有溶于挥发性有机溶剂的特性,配成  相似文献   
28.
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7月至2002年6月间的102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02例行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病例,失访4例,失访率为3.9%,现存活96例,10例术后复发和转移,复发率为10.2%,91例术后性生活无显著障碍,99例泌尿功能基本正常.结果表明影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预后存在因素.结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减少患者术后泌尿和性功能方面的并发症,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9.
目的: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细胞与材料间黏附力的方法。方法:本方法的建立基于离心力在转速一定时与半径成正比的原理。医用石膏制备培养皿固定装置,于培养皿底制备材料薄膜(包括有PLGA,PLGA COLI,PLGA COL I FN),待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悬液与其作用一定时间后,一定转速开动离心机。测定未脱落细胞斑的半径R,取均值。结果:上述三种材料表面未脱落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圆斑半径(R)分别为7.96、15.11、26.10mm,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R的变化可反映细胞与材料间粘附力的改变。(2)利用离心作用检测细胞与材料间的粘附力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同一种细胞与不同材料间粘附力的比较。(3)COL I和FN的使用可以增加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与PLGA间的粘附。  相似文献   
30.
颈椎椎间盘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椎间盘退变及病变是引起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颈椎椎间盘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征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但以往认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对颈椎髓核位置、椎间盘前、中、后三部分高度解剖学测量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在青年新鲜尸体的颈椎上。对颈椎髓核位置、椎间盘前、中、后三部分高度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解剖学测量。旨在为人体解剖学积累资料,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