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深静脉栓塞 (DeepVein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相对于骨科其它重建手术 (如髋、膝关节置换 )的高发生率 ( 45 %~ 84% ) [1] ,脊柱手术栓塞的发生率较低 ,而有临床症状的更低[2 ] 。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2~ 4 ] ,从 1.3 %~39 %不等。由于对其预防及治疗尚存在争议 ,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内植物及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 ,脊柱手术复杂性及困难性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 ,势必增加深静脉栓塞的风险 ,现就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机理及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钉钩系统加压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2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15~26岁,平均21.6岁),包括L3、L4崩裂3例,L4、L5崩裂5例,L4崩裂8例,L5崩裂12例。患者术前均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CT检查和Macnab评分标准,评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及临床效果。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9个月,经X线及CT检查,28例椎弓根峡部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Macnab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采用钉钩系统固定直接修补青少年腰椎弓根峡部裂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避免了医源性的脊柱失稳,术后椎节即刻获得稳定并保留了病椎相邻椎间盘的活动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优化新型纳米非病毒载体聚己内酯(PCL)-聚乙二醇(PEG)-壳聚糖(chitosan)(PCL-PEG-chitosan)在体外与质粒的复合条件,并进行转染活性测定。方法 在体外利用凝胶电泳方法确定非病毒载体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EGFP)复合的最小氮磷比。利用动态光散射粒径测量仪确定复合物在不同氮磷比、不同缓冲溶液体系下粒径的变化情况。将pEGFP与PCL-PEG-chitosan进行复合后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结果 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非病毒载体PCL-PEG-chitosan与pEGFP复合的最小氮磷比为4∶1,PCL-chitosan与pEGFP复合的最小氮磷比也为4∶1,chitosan与pEGFP复合的最小氮磷比为1∶1。动态光散射实验结果显示:非病毒载体PCL-PEG-chitosan与pEGFP复合而成的复合物的粒径随着氮磷比的增大而减小;在醋酸盐缓冲体系与DMEM缓冲体系中,复合物的粒径基本一致,相对稳定。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经过接枝改性的纳米载体PCL-PEG-chitosan的转染效率有所提高。结论 PCL修饰可减弱chitosan对pEGFP的复合能力,提高最低复合氮磷比。经PCL和PEG修饰的纳米载体PCL-PEG-chitosan的细胞转染活性有所提高,但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坚强的三柱固定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病。目前,随着对颈椎解剖学、影像学的深入研究,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颈椎的个体差异较大,且毗邻结构复杂,故置钉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我院2011-02至2013-02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颈椎病32例,取得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55.2岁。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2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24~70岁,平均51.0岁,病史时间2 ~20年,平均7.5年,均有顽固性下腰痛;病变部位:L4 15例,L5 27例;均为双侧椎弓峡部裂,其中椎体滑脱Ⅱ°28例,Ⅲ°14例。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其中单节段固定38例,双节段固定4例。经椎间孔入路融合器植骨,使用一枚融合器5例,使用两枚融合器37例。对比其术前、后腰椎前凸角、骶倾角、滑脱角、滑脱率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采用Oswestry评分(ODI)评价其功能变化。 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无感染,1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而行螺钉调整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 28.5个月。除腰椎前凸角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外,术后滑脱角、滑脱率、骶倾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改善。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移位现象,椎间融合器植骨除2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骨性融合;Oswestry评分由术前33.6±6.5至最后随访时10.8±4.1。 结论 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病例其病史时间长、病情重、病理变化明显。建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充分松解、尽量复位并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47.
两种椎间融合法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碳纤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共101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椎间融合)和B组(椎间植骨融合).A组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53.3岁;B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6.2岁.按照0~9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应用X线片评价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优良率为93.0%,B组为77.6%.A组融合率为95.35%,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椎间高度平均为11.3±1.4mm.B组为11.2±1.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1±1.5mm,B组为9.2±1.4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定的基础上,采用碳纤维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罩固定应用于髋关节初次置换或翻修中严重骨缺损重建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08-12应用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罩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7例(髋)髋关节初次置换或翻修中严重骨缺损。采用金属网罩固定使节段性缺损变为局限性缺损,采用新鲜深冻同种异体股骨髁作为打压植骨材料。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24~60个月,平均35.8个月。植骨层与宿主骨之间模糊,可见骨小梁通过,假体与植骨层之间亦未出现明显透亮线。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5.4(81~90)分。结论打压植骨技术结合金属网罩固定是解决髋关节功能重建中关节周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9.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等优点,曾在国内广泛应用,目前虽有日渐减少的趋势,但不会完全消失,仍将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因此其失败问题不容忽视.现对自1996年1月-2001年10月翻修的34例36髋人工股骨头置换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对使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例16髋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进行总结。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 a 8个月(2~5a),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优9髋,良6髋,可1髋,优良率94%,术后患者髋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青壮年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并为青壮年患者的翻修手术保留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