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AHH组(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组)和C组(对照组)。麻醉前补充禁食所失液体量乳酸林格液6~8ml/kg,局麻下行右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待硬膜外阻滞起效后,AHH组开始血液稀释,快速输入6%羟乙基淀粉20ml/kg,速率50ml/min,对照组常规输液。同时硬膜外注入1.33%利多卡因+0.167%地卡因10ml初始剂量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维持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稳定于1.2%左右,术中连续监测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分别记录术前(T0)、稀释后15min(T1)、术毕(T2)的MAP、HR、CVP、电解质值和血糖值,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d(T3)Hb、Hct。记录术中总出血量、输血量等。结果:AHH组血液稀释后CVP有所增高,但在正常范围内。与C组相比,AHH组患者的MAP、HR较平稳。AHH组在血液稀释后的Hct、Hb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1d基本恢复正常。与C组相比,AHH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尿量明显增多,异体输血量降低。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在T1、T2增高(P<0.05),各时点血清K+、Na+、Cl-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的骨科手术中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血液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安全有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对瑞芬太尼靶控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瑞芬太尼靶控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艾司洛尔组(B组),每组20例。术毕待有拔管指征时,A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B组静注艾司洛尔1.0 mg/kg。给药后2 min吸痰拔管。记录用药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5 minHR、SBP、DBP,并计算收缩压-心率乘积(RPP)。结果:A组拔管即刻和拔管后1、3 minHR、SBP、DBP、RPP均显著高于给药前(P<0.01),B组拔管即刻DBP显著高于给药前(P<0.05)。B组拔管各时点HR、RPP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SBP、DBP在拔管时和拔管后1 min显著降低(P<0.01或P<0.05),拔管后3 min DBP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有效缓解瑞芬太尼靶控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3.
<正> 集镇痛与颉颃为一体的新镇痛药——纳丁啡(Nalbuphine)问世以来,逐渐受人瞩目。它既可以用于术后、创伤、癌、肾、胆绞痛、心肌梗塞、分娩止痛等,又可用于颉颃某些麻醉性镇痛药的副作用,大剂量芬太尼所致的呼吸抑制作用。与现有的镇痛剂和镇痛颉颃剂比较,纳丁啡的精神副作用和对循环系统的干扰较小。经临床使用及实验发现,它的某些优点超过了吗啡和镇痛新等镇痛剂。一、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纳丁啡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的不同点在于吗啡的叔胺氮原子上接有-CH3基团,而纳丁啡的氮原子上接有—CH_2—(?)基团:吗啡的C_7和C_8间为双键,而纳丁啡为单键;  相似文献   
74.
75.
背景 1996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BIS监护仪用于临床监测镇静效应.BIS的临床使用减少了术中知晓,改善了患者术后恢复,提高了围手术期安全性,但临床应用发现,BIS数值和变化与临床表现有时并非一致(即矛盾性). 目的 对引起BIS矛盾性变化的原因进行阐述,以指导临床应用. 内容 原因可能与全身麻醉药的药理特点、作用部位、频谱干扰、特殊病理生理状态(包括低血糖、脑缺血、低血容量、神经功能障碍等)及年龄、手术方式、血管活性药物等诸多因素有关. 趋向 鉴于BIS的矛盾性,如何利用BIS监测或联合其他监测手段加强特殊人群麻醉管理,是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6.
<正>目前随着我国交通事业不断飞速发展,车祸外伤也随着逐年增加,胸科外伤手术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脏,肺部外伤。例如外伤导致的急性心包填塞,血气胸,支气管断裂等。笔者报道的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左主支气管断裂,目前在临床上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77.
单肺通气麻醉在心胸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低氧血症作为单肺通气麻醉的最大挑战,其产生原因众多,本文综合阐述了单肺通气麻醉的研究与进展,以期提高术中单肺通气的效果,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1,6-二磷酸果糖对辅助性肝移植肝脏保护的效果.方法 复制辅助性肝移植模型,随机将配成12对的幼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0%1,6-二磷酸果糖实验组,每组12只.分别于手术开始(T0)、切肝前30 min(T1)、切肝期30min(T2)、再灌注后15min(T3)、再灌注后60min(T4)、手术结束(Ts)各时点采外周动脉血测定丙二醛(malondiaId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tive,T-AOC)的血浆浓度,术后取肝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1,6-二磷酸果糖组MDA只在T5时点明显升高(P<0.05),GSH-PX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SOD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明显增高(P<0.05),T-AOC在T3、T4和T5比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且比对照组相同时点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肝脏损伤损害较轻.结论 1,6-二磷酸果糖为糖酵解中高能中间代谢产物,能改善细胞能量代谢,稳定细胞膜,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对辅助性肝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9.
后腹膜腹腔镜手术自开展以来以其特有的优势迅速成为泌尿外科最常用的术式之一,同时其所需的CO2气腹及特殊体位也可导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本文就其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及麻醉处理要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0.
产妇,33岁,因"孕37周待产,部分型前置胎盘,妊娠合并心脏病"于2009年5月24日急转入我院.体格检查:HR90次/分,BP 137/90 mm Hg,两颊红紫,唇稍发绀,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柞状指.腹平软,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