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外置主动脉旁反搏装置对急性心衰的辅助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置主动脉旁反搏装置(out-thoracic paraaortic counterpulsation device,OTPACD)对急性心衰的辅助效果。方法 选成年绵羊8只,将自制OTPACD(每搏量60 ml)的无瓣人工血管吻合于降主动脉,反搏泵放置于胸外。同时于降主动脉内置入IABP球囊(容量40ml)。结扎冠状动脉分支建立急性心衰动物模型,随机采用OTPACD或IABP进行反搏辅助。记录心衰前后和采用不同辅助方法后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IABP和OTPACD辅助后,实验动物心输出量增加13.46%(P=0.002)和17.79% (P=0.000),二者相比,P=0.803;舒张期平均动脉压分别增高为15.01% (P =0.003)和29.48% (P =0.000),二者相比,P=0.001。IABP和OTPACD辅助后左室舒张末压分别降低为15.79% (P =0.002)和35.09% (P =0.001),二者相比,P=0.004;左侧颈动脉流量分别增加6.70% (P =0.003)和14.52%(P=0.001),二者相比,P=0.006。结论 IABP对急性心衰动物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而OTPACD进一步增加了心输出量,提高了舒张期平均动脉压,降低了左心室舒张末压,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部灌注,对急性心衰辅助效果优于IAB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芬太尼和水合氯醛在儿童心内直视术后的镇痛镇静作用。方法:选择30例心内直视术后的患儿,用芬太尼和水合氯醛交替应用,观察用药后的镇静效果及有无药物副作用。结果:30例患儿用药后人机对抗均减轻,氧合和通气均改善,其中26例镇静达到3-4级,有效率为86.7%。结论:先心病术后需呼吸支持,烦躁,人机对抗明显的患儿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和水合氯醛联合镇痛、镇静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由于术后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往往死于术后低心排及严重右心衰竭[1].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作者应用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5例,术后无早期死亡和右心功能衰竭病例发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心电图对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100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性60例,女性40例,室间隔缺损(VSD)40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5例,房间隔缺损(ASD)25例。肺动脉压力和分流均经心导管证实。分析心电图改变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结果PDA和VS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心电图改变为右心室肥大和双心室肥大,与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心电图改变和肺动脉压力正常的心电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法洛四联征右室流出道肥厚心肌细胞凋亡、Bax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手术时机的选择的意义。方法36例法洛四联征按年龄分成三个组。A组:≤2岁组;B组:〉2岁,且≤10岁;C组:〉10岁。用末端标记原位细胞凋亡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右室流出道肥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ax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P〈0.05),A组最小。随年龄增长,Bax表达明显增多(P〈0.05),Bcl-2表达先增后减,但是Bcl-2/Bax比值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P〈0.05)。结论不同年龄阶段法洛四联征右室流出道肥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2岁内进行根治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水浴灭菌方法对同种带瓣大动脉组织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带瓣大动脉30只,随机分为A、B、C实验组,每组10只,并从中随机选择10只剪取部分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D组),实验组用不同抗生素水浴灭菌方法处理并做细菌培养。各组测定葡萄糖代谢率和台盼蓝拒染率。结果实验组细菌培养无阳性且葡萄糖代谢率和台盼蓝拒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B、C两组葡萄糖代谢率和台盼蓝拒染率均高于A组(P<0.05),而B、C两组间葡萄糖代谢率和台盼蓝据染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同种带瓣大动脉在抗生素溶液中37℃水浴6h可达到满意的灭菌效果且对组织细胞活性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新型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raaortic counterpulsation device,PACD)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装置对羊重度急性心力衰竭的辅助效果。方法选成年小尾寒羊8只,将自制PACD(每搏量为55 ml)的无瓣人工血管吻合于降主动脉,同时于降主动脉内植入IABP(每搏量为40 ml)进行反搏辅助。结扎冠状动脉分支建立重度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观察PACD和IABP辅助对重度急性心力衰竭辅助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结束后观察PACD辅助和羊主要器官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8只羊心力衰竭模型,心力衰竭后心排血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66,34.083,25.767,-5.219,P=0.000)。应用IABP和PACD辅助后,平均动脉舒张压(MADP)较辅助前不明显或明显增高(38.34±7.13 mm Hg vs.38.42±6.81 mm Hg,P=0.418;38.34±7.13 mmHg vs.54.14±10.13 mm Hg,P=0.001),IABP与PA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LVEDP较辅助前无明显降低(7.43±2.54 mm Hg vs.7.32±2.14 mm Hg,P=0.498;7.43±2.54 mm Hg vs.6.53±1.91 mm Hg,P=0.821),IABP与PA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1);冠状窦血流量(CSF)较辅助前不明显或明显增加(86.63±7.71 ml/min vs.87.04±6.53 ml/min,P=0.981;86.63±7.71 ml/min vs.110.52±11.03 ml/min,P=0.000),IABP与PA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ABP辅助后,左侧颈动脉流量(LCAF)较辅助前无明显降低(131.07±21.26 ml/min vs.128.36±20.38 ml/min,P=0.689),而PACD辅助后较辅助前增加(131.07±21.26 ml/min vs.151.29±18.37 ml/min,P=0.008),IABP与PA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ACD后血囊、人工血管内及动物心脏、肝、肾、肺等器官未见血栓、栓塞和缺血坏死;病理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IABP对羊重度急性心力衰竭无辅助作用,而PACD辅助明显提高了MADP,增加了冠状窦血流量,改善了脑灌注流量,对重度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循环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血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辅助装置已经逐渐成为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作为心室辅助装置主要部件的血泵也已经进展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血泵采用磁悬浮和/或液悬浮技术,在运转时血泵内用于驱动血液流动的叶轮悬浮在泵体内。第三代血泵主要由悬浮系统和驱动系统两部分组成,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悬浮和驱动系统分离的外马达间接驱动叶轮阶段,悬浮和驱动系统分离的马达直接驱动叶轮阶段以及悬浮与驱动系统融合阶段。由于第三代血泵的叶轮在运转时与其他结构没有接触,因此血泵具有溶血少、血栓发生率低、无机械磨损及能效比高的优势。目前第三代血泵大多处于研发阶段,只有少部分已进入了临床实验和应用阶段。我们就目前已报道的第三代血泵的发展史、分类、机械原理和研发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急性心衰动物辅助实验验证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的辅助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成年8只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体重(44.9±2.5)kg,雌雄不限。自行设计并制作的PACD,其主体为一血囊通过一无瓣膜的人工血管连接至实验动物的降主动脉。气囊连接至IABP控制台,通过充、放气提供反搏动力。结扎前降支和(或)回旋支分支建立急性心衰模型。应用生理记录仪、连续心排量仪等连续采集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心衰动物反搏前后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评估PACD的循环辅助效果。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后心衰模型建立成功: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及左室外功(LVEW)分别显著下降了17.6%(P〈0.01),27.7%(〈0.01),48.8%(P〈0.01),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增加了57.7%(P〈0.01)。PACD辅助后,CO及LVEW分别增加了6.3%(P〈0.01),16.0%(P〈0.01)。平均舒张期主动脉压(MADP)及心内膜活力比率(EVR)分别现在增加了19.4%(P〈0.01),39.5%(P〈0.01)。辅助后,心脏的血液灌注明显改善:平均舒张期冠脉左主干流量(MDLMF)及冠状静脉窦回心血量(CSF)分别增加了14.0%(P〈0.01),11.6%(P〈0.01)。结论在急性心衰动物中,PACD显著增加了MADP、LADF及冠脉回心血量,提供了显著的辅助效果,因此有望给难治性心衰患者提供长期、安全、有效的循环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