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6月对27例TA经股动脉穿刺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定病变部位,明确诊断,并对因大动脉炎引起的锁骨下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腹主动脉病变进行了选择性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手术。结果 27例施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其中颈总动脉扩张10例,支架2例;锁骨下动脉扩张6例;腹主动脉扩张4例;肾动脉扩张10例,支架4例;无名动脉扩张1例,支架1例;共置入支架7枚。2例颈动脉扩张时因并发症而终止治疗,其余病例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治疗。27例随访5个月~7年,平均4年,其中<12个月6例,1~3年12例,3~5年6例,>5年3例:11例头晕、视觉异常等脑缺血症状改善;12例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经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后血压控制正常;2例肾动脉狭窄在球囊扩张后14、18个月再次发生血压增高,造影显示扩张后肾动脉再次狭窄,再次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扩张后高血压恢复正常。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治疗TA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造影比较,明确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49例,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76例的造影结果进行了分析.以造影显示的动脉管腔狭窄≥20%为阳性标准,分析以上两种疾病时膝以下血管的狭窄率,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下肢(小腿)动脉累及率为42.5%,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下肢(小腿)动脉累及率为52.0%(X2=5.66,P<0.05).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双下肢膝下各血管受累几率相近(X2<0.35,P>0.05).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双下肢同名动脉受累几率相近(X2<3.20,P>0.05),胫前动脉狭窄率为64.5%(X2<0.80,P>0.05);胫后动脉狭窄率为59.9%(X2<0.80,P>0.05),腓动脉狭窄率为31.6%(X2>12.56,P<0.05).结论下肢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均为双侧对称性发病,后者更易侵犯膝以下小动脉.而糖尿病性动脉硬化较少累及双侧腓动脉,这为膝以下小动脉搭桥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良好的流出道.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报道2013年1月使用一体式带膜支架成功治疗1例腹主动脉溃疡伴左侧髂动脉狭窄并附壁血栓。术后第5天复查,覆膜支架通畅,位置形态良好,附壁血栓隔绝完全。  相似文献   
104.
2013年10月我科收治1例63岁女性左颈动脉狭窄,有左侧脑梗死病史并频繁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术前CTA检查为牛型主动脉弓,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但位于C2水平不适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采用全麻下经右侧肱动脉人路穿刺,造影导管选人左颈外动脉,加硬导丝引导F6长鞘选人左颈总动脉建立手术通路,然后常规进行保护伞下的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TIA症状完全消失,颈动脉超声提示左颈内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我们认为经右侧肱动脉人路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牛型主动脉弓变异的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在外周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中自膨式裸支架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而自膨式覆膜支架在股腘和主髂动脉病变的使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某些特殊解剖部位的病变,由于临近动脉分叉和重要的分支血管,常需要支架的精准定位,同时还需要避免血管破裂,球扩式覆膜支架的应用展示其独特优势.本文探讨其在外周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7.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尤其是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目前已有不少报道犤1-6犦。特别是在改善糖尿病足部疼痛方面疗效显著。然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对远隔部位脑梗死后出现的肢体瘫痪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右足溃疡伴脑梗死后左上肢瘫痪的效果。设计:病例报告。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对象:患者男,72岁,因右下肢足部剧烈疼痛3个月入院。常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1998)J-53号),每天两三次,1片/次。患糖尿病史10年,3年前曾患…  相似文献   
108.
不同移植浓度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不同移植浓度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作用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22例双下肢缺血的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将每一患者其中缺血较严重的一侧分为实验组(A组),较轻的一侧为对照组(B组)。A组移植骨髓干细胞浓度>1×108个/条下肢,B组<1×105个/条下肢。应用谷涌泉提出的患肢疼痛、冷感和麻木等主观标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O2)、Tateishi-Yuyama等提出的新生侧支血管评估、保肢率和足部创面的变化等客观标准评价其疗效。术后1、2和4周分别观察其疗效,并选择4周时的疗效作为评价标准。结果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0.0%和16.7%(P<0.01),冷感缓解改善率分别为90.5%和5.3%(P<0.01),患肢麻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1%(P<0.01)。术后4周的ABI测定,A、B组分别增加了31.8%和0;TcPO2测定,A、B组增加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1.1%(P<0.01);新生侧支血管评估分级,12例患者经术后血管造影复查,A组有效率为100%,B组除2条下肢为+1级外,余均未见增多的新生血管;截肢率A、B组分别为4.5%和27.3%(P<0.05);足部创面的变化,A组有效率为75%,B组无效。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移植的干细胞总量有密切的关系,移植量<1×105个/条下肢时无效或仅有微弱疗效,移植量>1×108个/条下肢时,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9.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的病因仍未明了。一些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阑尾切除术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因素 ,但尚未得到前瞻性研究的证实 ,作者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方法 作者根据丹麦国立医院出院登记数据 ,选取 1977~ 1989年的阑尾切除术者 ,先找出诊断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者 ,筛除其中非丹麦公民和不明个人身份者 ,以及在既往和阑尾手术时已诊断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者 ,再筛除其中在阑尾切除住院期间死亡者 ,为减少模糊性 ,亦筛除了那些在任一时间内同时诊断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者。共有 15 4434例入选。…  相似文献   
110.
疑难重症或介入后复发布-加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疑难、重症和介入后复发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间对28例疑难重症或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治疗,其中有经皮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后复发者16例、手术后复发2例和疑难重症10例.治疗方法包括:肠腔房转流术10例,肠腔颈内静脉转流6例(1例采用了水母头),腔房或腔颈转流3例,肠腔转流2例,根治或扩大型根治术7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3.6%).人工血管感染1例(3.6%).随访中疗效优、良、中、差和死亡者分别为22.2%、55.5%、14.8%、3.7%和3.7%,满意者占92.5%.结论 根据不同病情施以积极个体化治疗,为疑难、重症和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