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36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1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134篇 |
预防医学 | 44篇 |
药学 | 1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了解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α、β细胞功能状况.方法 对283例T2DM患者(病程≤1年者40例,>1年~≤5年者85例,>5年~≤10年者90例,>10年者68例)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胰高糖素释放试验,比较各组间胰高糖素、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等的变化,对胰高糖素行相关及回归性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空腹及餐后各时相胰高糖素、胰高糖素/胰岛素比值及胰高糖素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正常对照者,且随病程延长各项指标相应升高,其中病程≤1年组0、30、60、120和180 min胰高糖素水平分别为[(71±20)、(106±36)、(143±54)、(133 ±68)和(87±55) ng/L],且随病程延长胰高糖素水平明显升高,病程>10年组分别为[(80±19)、(125±36)、(167±47)、(178±64)和(129 ±65) ng/L].②不同病程T2DM患者间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病程延长,HOMA-β、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I30/△G30)及胰岛素AU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5、3.77和3.07,均P<0.05),以△I30/△G30最明显.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高糖素与空腹血糖、血糖AUC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6.23、3.41,均P<0.05),与△I30/△G30呈负相关(t值为-2.13,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在保护β细胞功能的同时应及早关注胰高糖素的调控,从而使血糖更易达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胫前黑斑(PPP)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及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间住院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1134例中,其中伴PPP者364例(32.1%),PPP者在男性患者中的比例为37.7%(203/539)、女性患者中的比例为27.1%(161/595)(x2=4.34,P〈0.05)。比较各组微血管病变的百分比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PP的危险因素;分析急性时相蛋白、白细胞介素-18与PPP的关系。结果87.1%(317/364)的PPP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与非PPP患者相比,伴PPP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百分比增高,分别为21.7%(167/770)与64.0%(233/364),19.5%(150/770)与54.9%(200/364),17.3%(133/770)与52.7%(192/364);同时发生以上3种微血管病变的百分比达31.0%(113/364),显著高于非PPP患者的7.8%(60/770)(均P〈0.01);PPP与血糖控制情况、病程及C反应蛋白水平独立相关,糖化血红蛋白≥7%、≥9%、≥11%者的OR值分别为3.21、12.68和13.65;糖尿病病程≥10年者OR=1.18;C反应蛋白≥3g/L者OR=2.90。结论PPP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可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识别标志之一;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及C反应蛋白水平是P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以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降气平喘针法对哮喘患者循证积分、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疗法,为针灸特定穴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降气平喘针法组(A组)、邵氏“三穴五针”组(B组)和硫酸沙丁胺醇雾化组(C组),每组各30例.各组连续治疗7d,记录治疗前后循证积分和肺功能指标.结果:循证积分比较A组(4.366 7±0.6742),B组(7.6667±2.193 3),C组(7.7666±2.615 2);肺功能指标组间比较P>0.05.结论:降气平喘针法治疗哮喘能有效改善肺功能,且疗效法优于其他对照组. 相似文献
74.
中国高血压的“四高四低”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甚至引发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之多,其中超过50%的患者并不知晓自身病情,60%以上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而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者不足10%。如此严峻的高血压防治局势,使得寻找切实有效的高血压防治策略成为迫切需求。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深入探索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难题。本文拟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特点做一综述,并对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中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中危NSTE—ACS患者,根据BNP水平和症状发作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时间分为4组: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1。共31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2。共33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3,共32例;BNP值〈80ng/dl、症状发作至行PCI的时间〈48h为组4,共33例。检查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指数(WMSI)和Tei指数。结果组1、组2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LVDS、LVEF、WMSI和Tel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而组3、组4患者介入治疗1年后LVDD、LVDS、LVEF、WMSI及Tel指数较之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NP值≥80ng/dl的中危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能改善其术后1年的心功能,早期介入治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BNP值〈80ng/dl的中危NSTE—ACS患者其介入治疗的价值尚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76.
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被世人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医学哲学之父”,以他为名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所有医学界人士都应该阅读和思考的经典著作。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给每个现代人以弥久恒新的生命感悟和健康启迪,给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人们以精神的洗礼和仁爱的熏陶。给生命以尊严,给工作以神圣,给事业以情感, 相似文献
77.
桥本脑病(Hashimotoencephalopathy,HE)是一种以甲状腺自身抗体增高为特征,以各种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脑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又称为“糖皮质激素敏感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性脑病(steroid—responsive encephalopathy associated with autoirnmune thyroiditis,SREAT)。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患者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有14例出现围术期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6例,双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5例,华法林者1例。进一步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者血肿发生率较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单用阿司匹林者为高(发生率分别为17.9%,0.7%和4.3%,P<0.05)。所有囊袋血肿经适当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明显增加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手术经验和恰当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降血压方案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及特点。方法选取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4组:A组予氯沙坦钾片每天50mg口服,如果仍然不能降压达标,视患者情况加量;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天5mg口服,如果仍然不能降压达标,视患者情况加量;C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每天50mg及氢氯噻嗪片12.5mg口服,如果仍然不能降压达标,视患者情况氯沙坦钾片加量;D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及氢氯噻嗪片12.5mg口服,如果仍然不能降压达标,视患者情况加氯沙坦钾片50~200mg口服。所有患者于实验前及实验结束后测量血压,统计低血压发生率并分析。结果虽然卧位、立位血压比较及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立位0min及立位2min血压变化均较小(P〈0.05)。结论对于老年性高血压病,选择CCB加小剂量利尿剂联合ARB方案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性更低,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