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88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74篇
内科学   285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430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4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71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采用动物体内实验的方法评价新型修复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复合材料PVA/n-HA+PA66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实验于2006-09/2007-03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制备PVA/n-HA+PA66浸提液,进行以下实验: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取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腹腔注射20%浸提液和生理盐水1 mL,观察动物行为学及体质量变化。②溶血实验:取抗凝兔血加入复合材料粉末后测溶血率。③皮内刺激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内注射浸提液,观察注射浸提液后注射部位的红斑和水肿状况。④皮下植入实验及慢性毒性实验:在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材料,术后2,4,8周取材,观察材料植入皮下后与周围组织的反应情况。术后12周抽血行肝肾功能检测,评价材料对动物有无长期毒性。 结果: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小鼠活动正常,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3 种浓度梯度的复合材料,溶血率均未超过5%,达到标准要求。③皮内刺激实验:实验侧及阴性对照侧各注射点均未见明显皮肤刺激症状。 ④长期毒性实验:术后12周小鼠肝肾功能与正常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组织学切片显示血管和纤维组织进入复合材料网孔中,与复合材料连为一体,未产生排斥反应。 结论: 双相生物复合材料PVA/n-HA+PA66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92.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缺乏外科手术指征且内镜治疗失败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目的:分析TIPS术后再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方法:2006年10月-2010年10月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IPS治疗的124例肝硬化EGVB患者纳入研究,对术后随访中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者的再出血原因和相应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PS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即刻止血率为98.4%(122例).21例(17.2%)患者于术后10h至22个月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再出血原因分别为分流道狭窄、闭塞引起的曲张静脉破裂(66.7%)、食管责门黏膜撕裂综合征(9.5%)、急性胃黏膜病变(14.3%)和抗凝过度(9.5%).经再次、三次介入治疗或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成功止血.结论:分流道狭窄、闭塞是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同时亦应重视其他因素引起的再出血,从而提高,TIPS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2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与转归, 并与1型AIP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符合AIP国际共识诊断标准的2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选取198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194例确诊为1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诊疗过程、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25例2型AIP患者, 其中16例(64.0%)为病理确诊(13例经EUS-FNA, 2例经手术, 1例经介入穿刺), 9例(36.0%)为疑诊。发病年龄平均40岁。23例(92.0%)患者腹痛并伴不同程度的消瘦, 其中3例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表现, 2例因胰腺肿物行外科手术后确诊。18例合并炎症性肠病, 包括16例溃疡性结肠炎, 1例克罗恩病, 1例未定型结肠炎。所有患者均有典型影像学表现, 包括13例(52.0%)胰腺弥漫肿大, 12例(48.0%)胰腺局灶或多灶性病变, 其中5例同时合并胰腺局灶肿物及弥漫肿大。所有患者血清IgG4水平正常, 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率35.3%(6/17), 抗核抗体阳性率29.2%(7/24)。2例...  相似文献   
94.
李倩  郭涛  刘影  王方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18-220,227
目的观察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后视力、矫正散光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术前带有角膜散光(大于1.2D,小于3.0D),年龄61~75岁,平均(67.5土7.5)岁,晶状体混浊Ⅱ~Ⅳ级的的白内障患者20例(25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 IOL(T3-T5),术后第1d、1w、1m、及3m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观察人工晶体轴向的位置,散瞳通过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标记线与角膜缘标记位置的方法确定人工晶体转动度数。结果术后第1d、1w、1m、3m裸眼视力为0.67±0.15、0.635=0.21、0.64±0.17、0.64土0.19,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72±0.23、0.71±0.30、0.74±0.16、0.73±0.20,平均存在散光分别为(0.78±0.35)D、(0.82±0.37)D、(0.81±0.28)D、(0.77±0.33)D,散瞳查AcrySofToric IOL平均轴位偏转为(3.72±1.41)度、(3.63±1.61)度、(3.66±1.53)度、(3.75±1.45)度,各个时间段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及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的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果实(枸杞子)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型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枸杞子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5R-allenic ketodiol 5-O-β-D-glucosyl-(1→3)-β-D-glucoside (1 )、citroside B (2 )、alangionoside D (3 )、turpinionoside D (4 )、莨菪亭-7-O-β-D-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 )、2-苯乙醇-β-D-葡萄糖苷(6 )、2-苯乙醇-β-纤维二糖苷(7 )、tuberonoid A (8 )、对羟基肉桂酸(9 )、3-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10 )、阿魏酸(11 )。结论 化合物1 为1个新的环香叶烷类单萜,命名为柑橘苷C。化合物23 为首次从枸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降血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4 在浓度10.0μmol/L时,可以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相似文献   
96.
王秀娟  刘强  高琴  郭涛 《天津中医药》2022,39(8):961-964
银屑病作为常见皮肤病变,临床治疗难度大,寻找行之有效的银屑病防治方案已成为皮肤病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医药方法防治该病,疗效确切,具有良好而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病奠基人之一的名老中医边天羽教授,对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颇有心得,并逐步形成特色学术经验。文章拟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初步归纳总结相关特色学术内容,以期为银屑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97.
海南省保亭黎族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海南省保亭县中全村人口均为黎族人的南梗、抄芭两个村对保亭县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这两个村的药用维管束植物资源有83科186属225种,其中蕨类6科6属6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5科178属217种,225种药用植物中包含13种海南特有种[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 C.J.Chen、海南轮环藤Cyclea hainanensis Merr.、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 H.S.Lo et Y. Tsoong. 、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 Kosterm.、海南韶子Nephelium topengii (Merr.)H.S.、降香黄檀(花梨母)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等]、7种国家级保护植物[黑桫椤Cyathea podophylla (Hook.) Cop.、野生龙眼Euphoria longan (Lour.)Steud.、野生荔枝L. chinensis Sonn. var. cuspontanea Hsue等]5种海南省重点保护植物[黄牛木Cratoxylon ligustrinum(Spach.)Bl.、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 (Merr.)Hu、龙眼Euphoria longan (Lour.)Steud.、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海南韶子等]和15种民间药用但未见记载或仅记载有药用而未开展深入研究的药用植物[膜叶嘉赐树Casearia membranacea Hance、爪哇马儿Mukia javanica (Miq.) C.Jeffrey、大苞栝楼Trichosanthes bracteata Voigt等].对保亭黎族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属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药用植物在科的分布中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蝶形花科、大戟科、菊科、姜科、芸香科、无患子科、伞形科、茜草科等科中,在属的分布中比较分散,186属中仅有30个属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种.  相似文献   
98.
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考察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 方法 :以桂皮醛含量为测定指标 ,分别对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和高湿试验。结果 :在光、热、湿等因素影响下 ,包合物中桂皮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而混合物中桂皮醛含量均明显下降。结论 :肉桂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 ,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肉桂油。  相似文献   
99.
郭涛  杨璐  夏东亚  唐云彪  颜鸣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6):1259-1261
 目的 研究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2-丁基-4-氯-1-[[2’-(1H-四唑-5-基)[1,1‘-联苯基]-4-基]甲基]-lH一咪唑-5-羧酸(E-3174)在中国汉族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10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定时采血,用HPLC荧光法测定氯沙坦及其代谢物E-3174血药浓度,DAS2.0软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氯沙坦和E-3174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ρmax分别为( 351±167),( 241±60) μg·L-1; tmax分别为(1.35±1.06),(3.60±1.68) h;t1/2分别为(0.82±0.40),(4.66±1.10) h;AUC0-24分别为(498±172),(1 853±194) μg ·h·L-1;AUC0-∞分别为(523±184),(1 960±182) μg ·h·L-1结论 氯沙坦及其代谢物E-3174的药动学特征和参数在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临床治疗中应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性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性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性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性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性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 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 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性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