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36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27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427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407篇
  2篇
中国医学   169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应用三因素六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β-环糊精对肉桂油的包合作用。通过对包合物收得率和包合率这二个指标的比较,筛选优化出同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在此条件下,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包合方法制备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结果以搅拌法为最好。所得包合物的包合率为82.16%,包合物收得率为77.82%。  相似文献   
22.
采用气相色谱法,以冰片含量测定为指标,分别对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挥发性试验及恒温加速实验.结果,在光、热、湿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冰片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混合物中冰片含量均明显下降.包合物的热失重百分率比混合物小.实验表明,冰片β-环糊精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冰片.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盐酸维拉帕米脉冲释放片与其片芯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拉丁方设计,将志愿者8人随机分为3组,交叉口服Ⅲ,Ⅳ型脉冲片和片芯,以片芯为对照制剂,考察体内脉冲控释效果。结果:Ⅲ型脉冲片在体内的时滞为4h,而cmax,AUC等与片芯无明显差异,达到设计要求。结论:该研究制备的脉冲释放制剂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凌晨发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剂型选择。  相似文献   
24.
探讨蝙蝠葛碱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观察Dau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Ⅳ再分布和胞内α-颗粒凝血酶敏感蛋白释放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静息血小板GPⅣ分布,TSP释放。结果;Dau并不影响静息血小板膜GPⅣ和TSP分布。而对活化血小板膜GPⅣ再分布和细胞内α-颗粒TSP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两者的抑制作用呈显著正相关,这种抑制作用并不受Ca^2+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为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并加入1.5%SDS,共同作为内包衣层.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18%时。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4.5h,时滞后1.5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制备双氯芬酸钠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体外释放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水溶胀性材料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作为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介质pH值和微丸粒径等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释放,溶胀层材料类型、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和微丸粒径等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放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药物释放情况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结论采用水溶胀性材料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内包衣层,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当内包衣层增重为11%和外包衣层增重胀层为17%时,达到了时滞为4h,时滞后1.5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对 2 1例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参数设定、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  2 1例均植入成功 ,其中单腔ICD 18例 ,双腔ICD 3例。心室起搏阈值 0 3~ 0 9(0 6 8± 0 2 1)V ,R波振幅 5 5~ 2 0 (10 0± 3 8)mV ,除颤阻抗 14~ 73(5 0 2±9 3)Ω ,除颤阈值 5~ 15 (12 5± 4 7)V。随访 3~ 5 7(2 5 3± 11 7)月 ,17例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 ,2例发生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调整参数后未再发生误放电 ,1例出现囊袋血肿 ,经处理好转 ,2例因电池耗竭更换了ICD装置 ,2例死亡 ,其中 1例为自杀 ,另 1例拒绝治疗和随访 ,室颤反复发作死亡。结果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能提高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降低不适当ICD治疗 ;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8.
例 1 ,患者男性 ,3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 9年加重 1月收住院。患者自 1 984年起无诱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心电图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以后逐渐加重 ,用药终止较困难。入院前 1月曾发生 2次晕厥 ,行电转复律后成功并持续药物治疗半月。入院时体查无阳性体征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正常 ,食道调搏检查时诱发心动过速 ,食道心电图为房室分离 ,心室率 1 90次/min ,QRS波时限 0 1 2s,QRS波Ⅱ、Ⅲ、aVF、V5呈rS型 ,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经可达龙 30 0mg、心律平 1 4 0mg静脉注射无效。加用异搏定 1 5mg静脉…  相似文献   
29.
孙沂  郭涛  隋因  李发美 《药学学报》2003,38(4):283-285
目的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红花中的有效成分腺苷、槲皮素和芦丁同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熔融石英毛细管柱(66.5 cm×50 μm ID,有效长度58 cm)作为分离通道;以50 mmol·L-1硼砂其中含18%甲醇的溶液(pH 9.7)为运行缓冲液;运行电压: 24 kV;毛细管柱温: 20 ℃;检测波长: 210 nm。结果 以利福平为内标,腺苷、芦丁和槲皮素分别在10~160 mg·L-1,100~2 000 mg·L-1和100~1 600 mg·L-1 线性关系良好(R>0.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100.5%, 96.9%~99.5%和99.1%~99.5%; RSD分别为6.5%,5.2%和5.6%(N=5)。结论 此法操作简便快速,回收率及重现性好,可作为红花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
鸢尾中鸢尾酮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杨克迪  陈钧  杨小明 《中草药》2004,35(8):870-872
目的 建立鸢尾中鸢尾酮的鉴定和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了鸢尾酮的3种异构体,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鸢尾浸膏中鸢尾酮的含量。结果 根据质谱裂解规律鉴定了3种鸢尾酮的异构体:α-、β-、γ-鸢尾酮,并且鸢尾浸膏中主要含γ-鸢尾酮。两批鸢尾中鸢尾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87、238μg/g(n=6),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结论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析鸢尾中鸢尾酮,方法高效、准确,分析时间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