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17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42.
脊柱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晚期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大多可出现脊柱转移。肿瘤脊柱转移造成椎体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从而导致脊柱不稳,再则出现疼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对于恶性肿瘤脊柱转移的过程,以及其随后在脊柱中继续生长,侵袭的机制尚缺深入了解。因此,建立一个能有效模拟肿瘤在人体内侵袭、转移过程的动物模型以便于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者们常用的建立脊柱转移瘤的动物模型及其方法,比较其优缺点,为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回顾分析32例老年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经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融合矫形手术,术后随访1-2年.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及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是否缓解.结果:所有患者外观矫形效果满意,C7中点铅垂线距骶骨中点距离由术前平均±7.2 c...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移植治疗各类骨科疾病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归纳整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在治疗骨科疾病中的应用与进展,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尚无一个明确有效的标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取得较多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研究前景。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分离培养,可快速扩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可注射型磷酸镁骨水泥(MPC)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强化体外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模型的能力,探讨MPC作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方法采用酸碱反应原理合成MPC。分别在M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材料表面接种SD大鼠成骨细胞,经电镜扫描了解不同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使用万能试验机测定MPC固化试样的抗压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MPC膏体的可注射性。将36个羊L4~6椎骨均分为3组:A组椎骨不予处理(阳性对照组),B组和C组椎体行PKP造模,C组椎骨注入MPC填充缺损,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于MPC注入后2、24、48、72h测定3组椎体的轴向最大载荷。使用新西兰兔行双侧股骨髁缺损造模,分别以PMMA骨水泥和MPC填充双侧缺损,术后1、3、6、12周取材,经微CT扫描观察2种材料的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 MPC在细胞接种后4、24h时表面均有细胞黏附,24h时表面黏附细胞伸展,形态学良好;PMMA材料表面黏附细胞数目少,黏附细胞的形态学较差。MPC抗压强度为(30.16±1.22)MPa,可注射性为99.69%±0.32%。体外PKP模型实验结果显示,MPC注入2、24、48、72h时C组椎体轴向最大载荷均显著高于B组椎体[分别为(4.360±0.036)kN对(3.480±0.085)kN、(4.640±0.106)kN对(3.480±0.040)kN、(4.740±0.026)kN对(3.477±0.093)kN、(4.740±0.040)kN对(3.480±0.026)kN,P均0.05]。新西兰兔体内试验微CT扫描结果显示,MPC与PMMA未引发明显的排异反应、炎症和感染征象,在第12周MPC出现一定程度降解,而PMMA无降解征象。结论 MPC表现出良好的力学强度和可注射性,细胞相容性和动物体内相容性良好,体外PKP模型中MPC的机械性能表现良好,具有成为PKP骨替代物的潜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8.
49.
手是人体最精密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繁多,既有复杂灵敏的运动功能,又有敏锐精细的感觉功能。人们通过手的伸、屈、抓、握、推、拿、旋转等灵巧动作来完成各种日常工作和活动;在生活和劳动中最易遭受创伤,其发病率约占创伤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当手部因外伤或病变出现功能障碍或外观方面的缺陷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交,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黄芩素在诱导骨肉瘤细胞株U2-OS凋亡信号转导过程中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黄芩素作用前、后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Bcl-2和Bax的mRNA表达变化情况,了解不同的黄芩素剂量和作用时间骨肉瘤细胞株U2-OS中凋亡蛋白Bcl-2和Bax表达变化,并计算Bcl-2/Bax比值。结果:与骨肉瘤组相比,黄芩素作用组Bcl-2的mRNA表达随着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递减,Bax的mRNA表达随着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递增,Bcl-2/Bax比值下降。结论:黄芩素能通过下调Bcl-2的mRNA表达和上调Bax的mRNA表达而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